我们为什么要创新
文 心
今天突然想起这个问题,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仔细想想,觉得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创新?再问一遍,我想到了几点理由:一,前人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前人的,要有我们自己的东西,那就得创新;二,我们已经被束缚得够严重了,再不创新的话,我们就不能正常地呼吸,正常地思考;三,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创新,我们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我们国家的前进离不开创新。我想,这三点理由够充分的了。
让我们来看一篇文章吧。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清·龚自珍
《病梅馆记》
每当读到这篇文章,我总感到内心沉重。好端端的梅树,不让它健康地生长,非要“斫直、删密、锄正”,使它们变成“夭梅、病梅”,并造成了“江浙之梅皆病”的局面。这是怎样的祸害啊!
再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吧,我们所接受的训练只有一个目的:考试;我们所接受的知识也只有一个目的:考试。我们或接受表扬或接受批评,只是因为考试的分数。这难道不是一条使梅树变成“夭梅、病梅”的标准吗?就以写作文为例,我们受到的限制就多得很哪:你要突出重点、你要详略分明、你要联系实际、你要引议联结、你要在结尾出照应开头、你要写得高尚……结果呢?把本来很个性化很多样化的写作变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条框。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怕写作文的原因。有一个教育专家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加工厂,走进去的是活泼多样的孩子,走出来的是一模一样的机器。这话不过分。
现在我们问自己: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追求创新,我们还有什么更迫切的需要吗?我们不再做一株病梅,我们要做一个活泼健康的有个性的人!
还我创新的天性!
给我创新的自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