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孔方
孔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71
  • 关注人气:4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国,上完大学得花多少钱

(2007-04-20 08:58:01)
标签:

大学

家庭破产

学费

分类: 评论等等
 

在中国,上完大学得花多少钱

    策划:课堂内外编辑部

 

一、大学学费——一个无奈而又沉重的话题
    每年的暑假,都是高中毕业生的狂欢季节。走过了黑色七月,结束了高考厮杀,拿到了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们有理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尽情宣泄压抑了很久的情绪。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有快乐的笑声就会有忧伤的愁容。
    每年的这个时候,在无数的媒体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个频繁出现的词——贫困生!他们都是一些拿着一样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大学新生,面对今天中国大学巨额的学费数字,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都陷于无助之中。
    如果说高考还只是一个人的命运博弈的话,一个大学生的四年时光,则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未来。然而,巨额的大学学费,已成为横亘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校门前的一座“珠穆朗玛峰”,翻越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高考本身。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让他能顺利完成学业,无数的父母含辛茹苦,焦虑不安,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众多的普通家庭负债累累,濒临于破产的边缘。
    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里,正坐着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大学费用账单背后,又该有着多少家庭的悲欢故事。

 

二、我的大学账单
迟来的愧疚
     2007年1月12日,《重庆时报》的一条新闻,成为许多人议论的焦点。一个名叫静子(化名)的女大学毕业生是这篇新闻的主角。2002年7月,出生在青海的静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某高校,在重庆求学四年后顺利毕业,2007年1月,刚刚参加工作的她,意外地收到了远在青海的母亲寄来的“礼物”——一本整整50余页的账本!里面详细地记录着她大学四年的花费,各类名目达近百种,大致归为学习类(29010元)、生活类(33000元)、考证类(4890元)、就业(10000元)、假期费用以及额外消费(34800元),总计111700元。
    静子的母亲介绍,她们一家在青海算中等收入家庭,年薪不到3万元,但三分之二的收入都用在了静子身上,她和静子的父亲则四年基本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而承认“自己花钱确实很厉害的静子”对自己生活的评价是:在寝室里属中等偏上。
面对这样的账本,静子被吓了一大跳,她反复翻看四年来的每一笔费用,从不曾想到过父母竟然会自己付出这么多,心里的愧疚与感动一样多,含泪向母亲先道“谢谢”,再说“对不起”!随后,她公布了这本独特的账本,希望能以此警醒学弟学妹,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如果说,对大学高额学费的种种质问,还只是建立在关注社会公平基础上的一个尖锐话题,无法更多地体现出个体差异的话,那么,作为个体,又有多少大学生清楚地计算过,自己的大学到底花掉了多少钱?又有多少人,明白父母的付出和压力?

    算得都被“吓了一大跳”
   2007年寒假伊始,为了真实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费用,我们特地邀请了四位在校大学生,来到编辑部,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算账”。他们的学校所在地分别位重庆、天津、吉林。

 

朱翔,男,吉林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
    朱翔的费用为学费每年7000元,四年总计28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四年4800元;第二自选专业生每年1200元,书本费300元,总计2700元;生活费用为每月700元~800元,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个月,总计约为28000元~32000元;每年寒暑假吉林和重庆间往返的四趟差旅费用为2400元,四年总计为9600元(以火车票价计),其中朱翔乘坐过飞机,他的实际差旅费用支出为12000元;大三时购买富士数码相机一部5000元;购买过两部手机2100元。四年中打工和奖学金共有1000元收入。加上其他一些不确定费用,朱翔大学四年的费用约为85000元~90000元。
朱翔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生活费用由父母各付一半,家庭年收入平均约为35000元。
    朱翔说自己也非常明白,为了供他上学,家里的生活都过得非常节俭。自我感觉在大学里完全没有乱花钱,至少没有浪费。因为钱影响到他的最大的一件事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被迫放弃了考研。而在他们班里,有30%~40%的贫困生。
    朱翔最感慨的是这是第一次计算自己上大学的费用:“完全没想到竟用了这么多钱,被吓了一跳!”

 

李箐,男,重庆工商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大一学生。
   李菁是2006年的新生,刚刚度过了半学期的大学生活。他的专业是中法合办的,学费也比国内单方办学的要高。
   李菁的费用为学费每年9000元,四年总计36000元;住宿费每年1500元,四年6000元;因为是本地上学,可以经常回家,生活费用较为便宜,每月约为400元左右,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月,总计约为16000元。因为李菁的大学还刚刚开始,能够确定他四年中必须支出的费用约为58000元。李菁对自己四年大学费用的估计为100000元。
    李菁家的年收入为6万。
    他选择这个专业时,最主要的是自己一直很喜欢经济,对费用的估算也得到了家里的支持,觉得可以接收。
    李菁说虽然自己的大学才刚刚开始,还不知道后面的很多事情,但是“参加今天的这个访谈,被上了深刻的一课,至少知道自己今后在大学里该怎样花钱了”。

 

李慧,女,四川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大四学生。
    英语专业的学费有一个幅度,为4500元~5500元,川外的收费是按上限执行。
李慧的学费为每年5500元,四年总计22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四年4800元。她也是重庆本地人,日常生活用品基本是从家李到学校,由父母购买,除此外她每月的生活费用平均约为500元左右,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月,总计约为20000元。大二时自己和父母各出一半的钱购买了4000元的一台电脑。额外考证支出了1500元。大学期间,她兼职打工的总收入为3000元。李慧四年大学的费用约为50000元。
    她家的年收入为25000元~30000元。
    李慧说,川外的学生分布很不平衡,既有通过“绿色通道”贷款助学进来的,也有很多富豪家的子女,有钱人多,很多同学的压力都很大。她觉得自己面对“钱”的心态还不错,能以正确的态度走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师巧莉,女,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大四学生,2006年“超女”长沙赛区50强之一。
    师巧莉是四位同学中大学生活最丰富的一位,这得益于她的专业,同样,这也让她的大学费用成为最难算的一位。
    她的专业属于“艺术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这是各“烧钱”的专业。她的母亲也为她记了一本账,大学期间她的所有费用支出总计为120000多元。在我们和她一起算账时,却有2万元左右的费用她想不起来,不知道花到什么地方,所以她对妈妈的账本多少有点不是很服气。
    师巧莉的学费为每年10000元,四年总计400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四年4800元;生活费用平均为每月800元左右,按每学期5个月计算,四年共40月,总计约为32000元;每年寒暑假天津和重庆间往返的四趟差旅费用为2000元,四年总计为8000元(以火车票价计);2006年,她参加国广州和长沙两个赛区的“超级女生”比赛,并成功进入长沙50强之列,共花费12000元(我们估计这一笔费用是一个糊涂账);购买电脑5000元,因为有自己的责任而使同学的相机丢失赔偿2000元。这就是师巧莉能列出的自己的费用,总计为103800元,和她母亲的账本相差2万多元。
    用师巧莉自己的话来说,她的费用中,日常生活的费用支出比较难算清楚。父母给她规定的标准是每月600元,但实际在800元左右,有的时候她可以几个月不从家里要钱,也有的时候会几个月超过1500元。这都和她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的优势,她从大一开始,就有了许多打工和兼职的机会,每逢节假日,六、七天就能挣到千元左右的收入;为企业的商业演出当一次主持,也能有几百元的收入;大三的时候,她为气象局的天气预备配了一个学期的音,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她的手机、U盘、MP3等奢侈用品,都是她参加各种比赛赢得的奖品。此外,大学四年,她还获得了总额为4000元的奖学金。
    师巧莉家的年收入约为50000万~60000元。

 

 三、中国大学的学费到底有多贵
谁来为大学学费买单
    在今天的中国大学里,到底要多少钱才能供应得起一个学生?在占中国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中,供养一个大学生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看看这一组和大学费用相关的统计数据:
    25倍:从1988年大学开始收费的200元起,1995年涨为800元,到2005年为5000元,近20年时间里上涨了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35年:教育部提供的折中数据计算,按现在每个学生平均每年50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的标准,学生家庭所分摊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为44%,而国外这一比例通常在13%~15%。按照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
     320万:飞涨的学费,同时也使中国高校贫困生急剧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为几十万人;1999年,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而现在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20万人,其中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特困大学生是100多万,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其中,清华大学贫困生比例为23%,北京大学为30%,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均为35%。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比例激增到41%。调查统计还显示,有25.5%的家庭因为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其子女不再升入大学;
     6366.62元:《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为6366.62元,人均每天收入17.44元。不要忘了,在这个平均数的背后,我国有近80%的农村家庭和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
    90%: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6年暑假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社会调查显示,近九层成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中国大学学费“太高了”;
     ……
    节节飙升的大学学费,再加上生活费等开支,对一个年收入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家庭来说,如果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全家就将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处于负债破产的状态。沉重的大学学费,已成为压得无数中国家庭喘不过气来的“一座大山”!

 

                  世界各国大学学费比较
    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一个大学生的学费标准为该国人均GDP的20%左右。
    2005年5月8日,世界独立组织“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了“全球高等教育排行榜”,比较了16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开支,结果显示日本的开支最贵,学生平均一年的教育支出为8930英镑(其中包含五六千美元的学费)。芬兰的学费最为便宜,年均教育支出只是2.68万港元。欧洲国家平均的教育开支在4.29万和5.9万港元之间。
在发达国家,公立大学收费的水平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美国的国民人均收入是3万多美元,每人每年5000美元的大学学费仅占年人均收入的1/6。即使是私立大学的收费也只是人均收入的一半左右。英国的国民人均年收入是1.5万英镑(2000年的数据),英国的大学学费为平均每人每年1125英镑,学费是英国人均收入1.5万英镑的1/10。按照“新法案”2006年大学学费达到每人每年3000英镑,大学学费也只是占人均收入的1/5(假设英国的人均收入仍为1.5万英镑),这一标准也包括著名的牛津和剑桥大学。
    德国大学约98%为公立学校,由联邦政府拨款办学,一律免学费,包括外籍学生。在意大利,大学新生一年要缴纳的学费近30万里拉,其中一部分在注册时交付,另一部分在每年三月底以前付清,家境困难、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全部或部分免交。而近30万里拉的学费仅占意大利贫困家庭收入的5.5%~10.2%。
     在亚洲,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108卢比学费和260卢比的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韩国公立大学的学费大约是每学期2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4万元;私立大学的学费大约是每学期4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
    综合考虑国民收入与相对购买力,中国现在人均年收入为8000元人民币,大学生每年所要交纳的学费应该是在2000人民币以下。而中国一个大学生一年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0%以上,占农村人均年收入的250~%300%,这还不包括杂七杂八的乱收费。按此比重,以人均GDP计算,中国在1000美元左右,美国则为3.6万美元,日本超过3.1万美元,分别是我们的36和31倍。
    这就是说,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学费支出是日本的3倍以上,是英、美国家的5~11倍,“当之无愧”地位列世界第一!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中国大学从1996年开始扩招,并轨收费,当我们陶醉于“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中国终于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的时候,在“教育产业化”的幌子下,高校收费却以惊人的速度疯狂上涨。
    就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样,恶劣的后果开始一个接一个出现:在“市场“的指引下,大学建楼买地攀比成风,与豪华校园相对却是教学水准节节下滑;高额的费用使很多家庭无力供养,子女被迫辍学,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巨大的就业压力诱使新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除了交钱的数字,教育成本根本就使一笔糊涂账,也使教育领域的深度腐败愈演愈烈;飞涨的学费成为众多脱贫庭重新“返贫”的首要原因……
    面对这样的混乱,面对承载着我们梦想的大学校园,每一个人都有理由质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今天的大学,除了“钱”,还应该有些怎样的“大学品格”?

 

        国家应硬性规定高校收费标准
夏建白,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什么问题?我觉得主要是学费太高。
15年前,我女儿上清华大学时,每年学费几百元,现在学费涨到几千到1万元,差不多涨了20倍。除了学费,还有住宿费、书费、饭费等,别说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就是城市里一般家庭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1994年至今十多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国家应出台政策,硬性规定各类高校的收费标准。学费应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1万~1.4万的25%提取,即每年每个学生的学费在3500元左右。
现在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其中的行政人员数远远超出了教学人员。特别对普通高校,应该主要保留教学人员,以大大降低行政费用,节约教育成本。

 

               我国高校必须转换发展模式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更快的发展速度中实现的;二是在较低经济水平基础上实现的。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不宜再保持世所罕见的持续7年之久的年均增长25%左右的高速增长,而应转而采取低速增长、稳步发展的方针,否则将超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目前,我国政府投入在国际上处于低水平,而学费则已经处于高水平。据有关资料测算,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上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学费标准不宜再提高了。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应当成为当前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径。   
    由于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以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为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高校必须转换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成本回收”很危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论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大学经费”问题时,这样写道: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有时还得从其服务性活动中部分“收回成本”。收取学费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敏感的问题,因此对待这个问题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它触及到社会公正和社会流动,教育平等问题和整个国家的教育、社会和税收政策。
    在对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偏面理解的影响下,在经费问题上过份强调国家与高等教育脱钩的政策极有可能导致“成本回收”的压力过大,和在教学、科研及管理中千方百计寻求“其他资助”和“通过内部增效来收益”。这是一个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在招生、课程计划、毕业和教学等方面是否还能坚持标准就可能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可能成为高等院校、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因此,应作出努力,通过一定的监督与鉴定手段来缓和这种紧张关系,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所有制”形式,人们都要求所有真正的高等院校行使其为公众服务的主要职能。

五、结束语:在感动的过程中学会生活
    从高中到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这已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未来,还背负着一个家庭的许多期望和梦想。当这样的现状还一时无法改变时,当我们拷问大学学费的无理和混乱时,面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我们又该怎样去度过?
     我们特别邀请来的四位大学生,他们都是第一次这样清楚地计算自己的大学费用。虽然数字各有不同,相同的是,在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于父母的付出,都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感动。
     缺少感动的成长不是一种完整的成长,因为那缺少了一种心灵的体验。四位正身在大学校园里的同学,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给所有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共同的建议是:面对大学里的贫富悬殊,自己一定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不要去做物质的攀比。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证明自己的方式不只有钱!而这,是从大学的课本里也无法学到的人生课程!

 

"链接一"
大学是什么
    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1854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课程表的开场白(1859年):没有任何一个机构配得上称为大学,除非这个机构能够为想要学习任何一门科目的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令他乐此不疲。
    现代化刚刚起步时,西方的主导思想是: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目的是培养颇有学问的青年绅士。

爱因斯坦: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是学怎样做人。

 

"链接二"
2006年部分高校学费标准(学年)
学校名称 学费 住宿费
北京大学 5300元/年、4900元/年 750元、1020元
中国政法大学 6000元/年(英语、德语)、5000元/年(普遍) 650元、900元
复旦大学 5000-6500元/学年(普遍)、10000元/学年(艺术设计)、31000元/人(软件工程,爱尔兰班为43000元/人) 600-1600元/年
华东理工大学 5500元/学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00元/学年(艺术设计)、5000元/学年(普遍) 1200-1500元/年
天津大学 8000元/年(艺术设计)、10000元/年(动画)、5000元/年(软件工程)、4200元/年(普遍)按政府核定标准收取
河南大学 3400元/年(文科类)、3700元/年(理工类)、4500元/年(医学类)、5700元/年(艺术类) 600―930元/年
湖北大学 4500-10350元不等 根据当地政策而定
吉林大学 3800-7000元不等 500元―1200元/年
南京大学 4600元/年(软件工程专业三、四年级16000元/年) 1200元/年
东南大学 4600元/年(普遍)、6800元/年(艺术类) 600-1500元/年
海南大学 3800-8800元/学年 600元-1200元/学年
华南理工大学 5160元/年(理工、外语类,其中,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8000元/年),4560元/年(文史、财经、管理类) 500元/年、750元/年、1200元/年、1500元/年
暨南大学 4560元/学年 800-1200元/年
燕山大学 5000元/年(艺术类专业10000元/人年) 800-1200元/年
浙江大学 4800元/年(普遍)、7000元/年(艺术类)、4000元/年(农学类) 1200元/年
东北大学 4600-5200元/学年 800-1200元/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作文的“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