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没有五年规划的成功者
文/孙玉良
有一天,在我对生活产生悲观的一天晚上,我翻开了朋友送我的一本书,日本人稻盛和夫写的《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这本书号称是稻盛和夫写给全世界青少年的一本书,但读完书中全部内容,我建议不但青少年要看,中年也要看,老年也要看。因为这是一个成功者的人生总结,而且这个总结比较儒化,适应中国国情。
稻盛和夫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唯一在世者(另三位分别是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名头很大。但他的文章却很通俗,完全是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象白居易的诗,老少皆宜。稻盛少年时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孩子,家里贫穷,乃至父亲不愿供他上学。小学升初中两次都没考上,初中升高中也没考上重点,高中升大学只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在中国人看来,他不是一个好学生。
稻盛少年时的身体也不是特别棒,得过一次肺结核,差点要了他的命。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因为是亏损企业工资很低廉且经常欠薪。他工作的专业也不对口,学的有机化学却干着无机化学的工作。一起入职的五名同事,除了他自己外全部离职了。可以说所有的坏事全都加在他的身上。但最后的结果,稻盛成功了,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正象稻盛发明的人生结果公式一样,主要的是热情+心态。
稻盛把这种种挫折看做是上苍为提升自己而特意赐予的磨炼与考验,他认为人的能力正是在这种磨炼与考验中得到无限伸展。他每取得一点小的成功,就兴高采烈,自己给自己鼓劲,让生活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企业很穷无法提供好的待遇,如果再没有一种好的心态,如何能坚持到底直到闯过最后的难关呢?“持续就是力量”,稻盛这样总结。
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且持续干下去,这是稻盛和夫的信条。但这种持续并非不动脑筯、漫不经心的持续,而是不断地钻研创新,昨天与今天不同,明天与今天不同。稻盛信奉“上帝”,他认为“持续地拼命地努力,在绞尽脑汁后就能获得上帝的启示”。在工作遇到极大困难时,他反省自问:“向神祈求过了吗,向神祈求地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原来稻盛这样反问自己:自己确实已经尽了最大、最后的努力,除了向神祈求以外,别无他法了吗?
不成功,是你还不够努力。这是稻盛给我的答案。如果当初再努力一点就成功了,很多人常卖这样的后悔药。稻盛教育人要持续努力,教育人再努力一点,就是破解这一“后悔药”的秘方。
稻盛和夫的企业没有五年规划,更没有十年规划。在他的理念里,“精力充沛地过好今天这一天”是永恒的信条。因为建立长期规划却无法落实,会让人灰心丧气,产生挫折感,引发负面的情绪和想法。而“一步一步地积累会产生魔术般不可思议的相乘效果”。我们常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其实与稻盛的理念异曲同工,但稻盛踏踏实实地做到了,很多人只是说说,把这当成一句口号而已。
稻盛发明了人生方程式:人生的结果=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说的真好啊!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热情却是自己可支配的,这个热情指努力的程度或曰干劲,你有没有笨鸟先飞呢?有没有象龟兔赛跑中乌龟的精神呢?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你对生活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是牢骚满腹怨世恨人还是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前者如果是负数的话,那你的人生肯结果肯定是负数,因为它决定了你的走向。
稻盛的两家企业都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但他的高管中,却有为数不少的高中生,你可以想象吗?因为他的思维方式与热情皆受稻盛的感染非常强大。这些人入职时头脑迟钝、既不聪明也不伶俐,但恰恰是他们留了下来,而那些头脑聪明、反应敏捷的员工在企业初创时期由于这山望着那山高而辞职了。稻盛得出的道理是:一辈子专注于一行一业,不厌其烦、终身努力的人,才能成为名人、高手。
和其他名人不同的是,稻盛认为成功也是上天对一个人的考验。一个人成功了却骄傲自满,马上报应就来了,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谦虚是一个人要永远保持的美德。稻盛是个好人,他强调道德,强调利他,他希望日本成为一个富而有德的君子国。稻盛掌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应用于企业文化取得成功,这令我们这些真正的中国人很汗颜。我用半夜时间读完了稻盛的这本薄薄小书,仿佛面前一位先祖长辈谆谆教诲一样,不觉东方的太阳将第一缕阳光洒进窗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