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稻盛和夫:没有五年规划的成功者

(2012-05-13 10:31:17)
标签:

孙玉良

杂谈

文化

分类: 散文 杂文 纪实 报告文学

稻盛和夫:没有五年规划的成功者

文/孙玉良

    有一天,在我对生活产生悲观的一天晚上,我翻开了朋友送我的一本书,日本人稻盛和夫写的《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这本书号称是稻盛和夫写给全世界青少年的一本书,但读完书中全部内容,我建议不但青少年要看,中年也要看,老年也要看。因为这是一个成功者的人生总结,而且这个总结比较儒化,适应中国国情。

    稻盛和夫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唯一在世者(另三位分别是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名头很大。但他的文章却很通俗,完全是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象白居易的诗,老少皆宜。稻盛少年时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孩子,家里贫穷,乃至父亲不愿供他上学。小学升初中两次都没考上,初中升高中也没考上重点,高中升大学只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在中国人看来,他不是一个好学生。

    稻盛少年时的身体也不是特别棒,得过一次肺结核,差点要了他的命。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因为是亏损企业工资很低廉且经常欠薪。他工作的专业也不对口,学的有机化学却干着无机化学的工作。一起入职的五名同事,除了他自己外全部离职了。可以说所有的坏事全都加在他的身上。但最后的结果,稻盛成功了,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正象稻盛发明的人生结果公式一样,主要的是热情+心态。

    稻盛把这种种挫折看做是上苍为提升自己而特意赐予的磨炼与考验,他认为人的能力正是在这种磨炼与考验中得到无限伸展。他每取得一点小的成功,就兴高采烈,自己给自己鼓劲,让生活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企业很穷无法提供好的待遇,如果再没有一种好的心态,如何能坚持到底直到闯过最后的难关呢?“持续就是力量”,稻盛这样总结。

    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且持续干下去,这是稻盛和夫的信条。但这种持续并非不动脑筯、漫不经心的持续,而是不断地钻研创新,昨天与今天不同,明天与今天不同。稻盛信奉“上帝”,他认为“持续地拼命地努力,在绞尽脑汁后就能获得上帝的启示”。在工作遇到极大困难时,他反省自问:“向神祈求过了吗,向神祈求地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原来稻盛这样反问自己:自己确实已经尽了最大、最后的努力,除了向神祈求以外,别无他法了吗?

    不成功,是你还不够努力。这是稻盛给我的答案。如果当初再努力一点就成功了,很多人常卖这样的后悔药。稻盛教育人要持续努力,教育人再努力一点,就是破解这一“后悔药”的秘方。

    稻盛和夫的企业没有五年规划,更没有十年规划。在他的理念里,“精力充沛地过好今天这一天”是永恒的信条。因为建立长期规划却无法落实,会让人灰心丧气,产生挫折感,引发负面的情绪和想法。而“一步一步地积累会产生魔术般不可思议的相乘效果”。我们常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其实与稻盛的理念异曲同工,但稻盛踏踏实实地做到了,很多人只是说说,把这当成一句口号而已。

    稻盛发明了人生方程式:人生的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说的真好啊!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热情却是自己可支配的,这个热情指努力的程度或曰干劲,你有没有笨鸟先飞呢?有没有象龟兔赛跑中乌龟的精神呢?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你对生活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是牢骚满腹怨世恨人还是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前者如果是负数的话,那你的人生肯结果肯定是负数,因为它决定了你的走向。

    稻盛的两家企业都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但他的高管中,却有为数不少的高中生,你可以想象吗?因为他的思维方式与热情皆受稻盛的感染非常强大。这些人入职时头脑迟钝、既不聪明也不伶俐,但恰恰是他们留了下来,而那些头脑聪明、反应敏捷的员工在企业初创时期由于这山望着那山高而辞职了。稻盛得出的道理是:一辈子专注于一行一业,不厌其烦、终身努力的人,才能成为名人、高手。

    和其他名人不同的是,稻盛认为成功也是上天对一个人的考验。一个人成功了却骄傲自满,马上报应就来了,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谦虚是一个人要永远保持的美德。稻盛是个好人,他强调道德,强调利他,他希望日本成为一个富而有德的君子国。稻盛掌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应用于企业文化取得成功,这令我们这些真正的中国人很汗颜。我用半夜时间读完了稻盛的这本薄薄小书,仿佛面前一位先祖长辈谆谆教诲一样,不觉东方的太阳将第一缕阳光洒进窗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