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狼性并非白眼狼 狼性文化莫走偏

(2010-06-02 11:31:33)
标签:

孙玉良

文化

分类: 散文 杂文 纪实 报告文学

狼性并非白眼狼 <wbr>狼性文化莫走偏

草根名博首页荐

狼性并非白眼狼  狼性文化莫走偏

文/孙玉良

    自从《狼图腾》大卖,狼性文化成为不少公司流行的管理之道。所谓狼性文化,是指在公司管理和员工培训中,以狼性文化为指导,形成整个公司的文化氛围和行事作风。这种企业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创举,带有野性的拼搏精神。狼性中的野、残、贪、暴都在团队文化中得以再现。

    狼性之野,是指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或羊群,窥视着羊的活动规律甚至牧羊者的状况,一有机会,马上出击。要极度敏锐,对“猎物”丝毫的变化都能敏感察觉,并迅速作出反应。

    狼性之残,指对待工作中的困难要同野狼在荒野里猎取食物一样,可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长途奔袭、长时间的跟踪、伏击。最终一个个地、毫不留情地把困难克服掉、消灭掉,猎取到目标。

    狼性之贪,是指要对于目标要如同野狼对猎物一般贪婪,工作和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在工作中像狼贪婪地猎取猎物一样,无止境地去拼搏、探索,以获得更大的收获。

    狼性之暴,是指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对一切难关不仁慈手软,努力攻克。不懈进取,意志坚定,永不言败。

    这种狼性文化,是一种游牧民族式的,掠夺性的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演变而成的孔孟之道相比,狼性文化显得更为果决,攻击性、掠夺性更强。由狼性文化熏陶出来的员工,往往具有更强的判断力、敏感性、执行力以及杀伐气魄。而同时又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中极易杀出一条血路。

    因此,培养狼性员工,亲睐狼性员工成为了不少企业的选择。然而,狼性文化固然有着其显著的优点,但不少企业和员工不能很好的理解狼性文化不畏困难、积极向上、寻求机会等本质。只是片面强调狼性文化中具有极强进攻性的“残”、“贪”、“暴”,并错误解读为贪婪、金钱欲望的极端膨胀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狼性文化的本质,是强调在商战中保持敏感性、高度的执行力、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及群体配合、以及不畏逆境战胜困难的精神。而非字面上的贪婪和暴力。同样,狼性文化更多的是指行动和能力,而非精神。

    但是不少人错误的理解狼性文化,把对于能力上果敢、敏感、执着曲解成了人性中的贪婪、暴力、残忍与不择手段。那么这样的员工,在工作必然转变为对阻碍自己上升空间的同事毫不留情;个人贪欲极度膨胀,在工作中将个人利益摆放在公司利益之前。甚至对公司的收益产生贪念。此时,狼性的残、暴就转变为咬向公司的利嘴,具有狼性的员工,也由“野狼”,变成了“独狼”、“白眼狼”。日前网上炒得最热的长虹举报门一案中心人物范德均,在服务长虹多年期间监守自盗,吞没公款,体现出狼性善于扑捉机会之野;吞没数量高达70余万,体现狼性贪婪之贪;散布谣言,抹黑雇主,亦是狼性之残、之暴的体现。

    狼性文化,好斗善攻,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助力,亦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企业培养员工,选择员工时,对具有“狼性”的员工一定要妥善培养,细心挑选。方能避免企业的战斗力不会被误读的狼性变为咬向公司自己的血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