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毛遂,谁能做伯乐?
(2009-07-02 23:07:56)
标签:
孙玉良文化 |
分类: 散文 杂文 纪实 报告文学 |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7-0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孙玉良
90后是张扬个性的一代,个个像极了战国时期的“毛遂”,一有机会其锋芒就会脱颖而出。这不,高考这么严肃的场合,今年又出奇事:四川的“小黄”用甲骨文、金文、篆字写了篇应试作文。
实话说,我是很佩服小黄的做法的,虽然这样做不符合规则。你想想,你写出了连阅卷老师都看不懂的“天书”一样的文字,能给你高分吗?不给零分就不错了。
不过,如果真有本事,人人都应该主动尝试着做“毛遂”,早出山比晚出山强,不要把自己等成80岁的姜太公。做了毛遂,既便没有等到伯乐,终身也不会后悔:人生是一场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精彩与否,看自己。
“已经被认知的甲骨文有一千多字,我会七八百个字。”小黄自认为是个“人才”,唯恐等不及“伯乐”的出现,因而在高考竞技场上铤而走险:“或许老师们会专门研究一下我的作文,也好发现我这方面的才华。”小黄的作文题目是“熟悉”,内容是讨论“成功与失败”的,他有过一次高考失败的经历,这次指望出“奇兵”取得成功。
可喜的是,小黄虽没有被他心仪的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也算等来了“伯乐”——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三本院校)表示:如果小黄愿意到他们学校就读,4年的学费可全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也有意招收小黄为校外弟子。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技场上,落榜生能取得这样的战果,也属难能可贵了。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最不缺的就是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渠道。甲骨文考生的出现,给高考录取又敲响了一记警钟:如何在公平的竞技场上给偏才们一个深造的机会?不少大学都有破格录取“偏才”学生的传统,钱钟书、吴晗、蒋方舟、闫妮等都享受过这种待遇,但韩寒这样的文学高才则被排斥在大学校门之外。小黄这样的“偏才”在要求全面的高考竞技场上无立足之地,但又谁敢说像韩寒或小黄这样的人不是人才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状元们是不需要知识全面的。如何把录取偏才形成一种制度,给他们一个深造的机会,把他们培善成中国的怪才,应该成为教育部研究的一道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