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作家孙玉良
作家孙玉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461
  • 关注人气:21,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闫妮只是一个与陈楚生无关的梦

(2009-06-08 05:54:41)
标签:

孙玉良

文化

分类: 杂记

    闫妮只是一个与陈楚生无关的梦

博主和闫妮在一起

    六月六日20点46分,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号码很特别,不象国内的。因为怕遭不明身份之人的骚扰,便没有接。但随之电话又打来了,索性接通电话,想大骂其几声以儆效尤,口刚张开,一个甜美的声音传来。是谁?闫妮!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好莱坞的朋友,因为前几天我去北京参加她的新书发布会,人家特意从美国打来国际长途问侯我。闫妮是名人了,国际名人了,却记得打电话给我——一个中国的普通农民,足见其是一个性情中人,把我当做真正的朋友了。她在一周内写了一百二十首情诗给陈楚生,我一直怀疑是否为了炒作,现在看来,或许,她的情是真的。

    接闫妮的解释,陈楚生对她而言,只是一个符号。借这个符号,传达她对男女感情的感动,传达她的博爱思想,传达她对这个宇宙真谛的感悟,陈楚生对她来说只是一个偶然,她的情感传达,也可以是周星驰,也可以是刘德华,或者其他感情的载体。我是个性情中人,愚味透顶,一直没有理解透她的思想。按她写诗的真情流露,我很怀疑,她是否真的爱上了陈楚生,这个未曾谋面的帅哥,她被网上陈楚生的英俊相貌所吸引,更欣赏陈楚生甜润的歌喉,便不由自主爱上了他。一周一百二十首情诗,如海啸般的情感爆发,按理说足以感动任何一个性情男子。就是一块顽石,也会被她融化。但感情的事就是这么奇怪,陈楚生一直没有理睬她,既使她的书出版了,被二十多家媒体及网络广泛传播,陈楚生也没有对这件事回应一句。在陈楚生看来,闫妮只是一个与他无关的梦。

    闫妮的思念,注定要成为中国版的“柏拉图”,如果哪一天,她结婚了,出嫁了,这一百二十首情诗,或许,会成为她青春之青涩的记忆吧。那时,或许她的男朋友会为这一百二十首情诗而大吃其醋,也算是名人之风流轶事吧。

    闫妮约我对她的书写个书评,这几天忙,一直未顾上写,便随便涂鸦几句。有个叫晓斌的朋友写得好,转载于此,请朋友们正式欣赏。我是山寨版,当不得真,权当电影前的广告,人家的才是正片呢:

在西方的彼岸寻找东方的家园

            ——“最中国”的陈楚生在闫妮新书中的真含义

                    晓斌             

       我一口气将《献给陈楚生的120首情歌一个北大女生的传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读完。读完的第一感觉是,闫妮每天都在追寻太阳,她对晚霞不感兴趣。她只注重阳光,她只注重希望。她的每一首歌都折射着光,没有经过思索,直接就从血液里流出,让人看到生命最本源的力量,它完全来自于心灵,就是在你心中跳动的那个东西。

 

     陈楚生在闫妮那里更像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中国精神或品质的象征。这本书的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龙子仲先生也说他看到陈楚生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最中国”。他隐忍,孝敬,谦卑,从容。这正是中国的品质。整个西方的文明最终仍归结于东方。东方的精神就是和谐,古典主义,禅的境界。这些都在陈楚生本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不管这种“体现”是闫妮的观察认取还是想象制造,它都拥有了某些超出陈楚生的所指层面。在如今这个商业经济的时代,中国人可能不再“中国”,而在西方社会生活了近十年的闫妮在异国他乡探寻真正的中国精神。在阅读过大量西方灵性书籍后,闫妮发现这些西方的哲理和智慧最终都来源于东方,比如我们的“道法自然”,比如佛。对于一个敏感多思的中国人在美国,一下子就被陈楚生这个“很中国”的歌手打动,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乡愁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是何等顺理成章而又水到渠成的事! 所以给楚生的120首情歌就是给祖国的120首情歌。

 

     出版社编辑称, 刚看到书稿时, 第一个感觉是两个字“寂寞。” 在作者热烈叙述的文字背后,总让人隐约感到一种独白式寂寞的东西。编辑把这归纳为“母语的寂寞”或“母语的乡愁。”闫妮是中文系出身,并且很早就从事文学创作,近八九年长期身处异域文化的海洋中,其内心被埋藏积郁的思想和情感是需要通过母语才得以抒发的。在所有“快男”中,陈楚生的演唱和舞台风格最东方,也最中国。出版社称,他们把这视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出版此书,也含有一种将当代生活“现象存档”的意图。

 

    处在异域文化环境下的闫妮可能是有所挣扎的。这种挣扎是否与其生存状态跟母国文化渐行渐远而导致了一种身份认同上的危机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她在异乡为异客的8年终于被陈楚生的一首歌唤醒,并借一本书表达了她最真实的思乡之情和她压抑良久的感情,这却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追星事件”。一个“最中国”的歌手打开了一个异乡游子情感和思想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闸门被打开,水流向哪儿都不重要,关键是水质清澈、甘甜,像荷叶尖上的露珠一样透明和神圣。正像闫妮自己所说:“陈楚生就是那个打开我闸门的人,水流出来了,流到江河,流到大海,流到麦田,流到人们的心里。这些不重要。关键是它流了出来。” 这是多么纯粹的一种表达!她的表达就是为了表达,像兵马俑一样单纯的存在于时空中,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其后虽被人们发现,或卖掉,或展览,但这些对于兵马俑们并不重要。陈楚生就如同闫妮心中的兵马俑,默默无闻的歌唱,默默无闻的发光,默默无闻的存在,从不抱怨,从不说教,从不争吵,只是在潜移默化中演绎着心灵最精彩的瞬间。这仿佛禅的境界,很容易唤醒人心深处的那个净土家园。陈楚生在闫妮那里就有些像“禅”的化身,代表了中国品质与中国智慧的感召。她在陈楚生身上看到了自己多年来追求的梦想,那就是宠辱不惊、和谐淡然,那就是“爱”自足。——大爱无疆,禅的境界就是大爱的境界,无大爱即无大禅。闫妮俨然把陈楚生当做东方古典主义的象征,对陈楚生的感动实际上是对大爱智慧的感动,那一切,都被她诠释为彻悟,澄明,善良和宠辱不惊。她在诗中说:“有人说,是你让我更加澈明,有人说,是你将我澄清,从此我可以自由,从此我可以天马行空,从此幸福的圆光覆盖了我的前程。如果有人一定要问我为什么选择了你,我只是笑而不答。”这笑就像是迦叶对佛祖的“拈花一笑”,是彻悟的笑,幸福的笑,满足的笑;天人合一, 而又富有禅意。这一笑容纳了她在海外的八年和一个浮沉漂泊女子在生命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面前的淡然。

 

    总之,这个多少有些“后现代”风格的事件中含有一种古典主义的内核。古典那种对恒久的,超越时空意义的追求。这种“古典”就是我们的“禅”,就是“佛”,就是“道”,就是我们东方最古老的精神和智慧。

 

  闫妮的这本书真实,直接,坦白。她将华丽的风衣脱掉,将自己毫无保留的交给了读者。如果人们连最真实的东西都不能接受,那就只能接受虚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奇女子真实的故事和告白,更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真善美和对精神的极致追求的存在。它如一股春风,从太平洋彼岸吹来,暖暖的,清新的,如闪着蓝色的冰,照鉴着这尘浊的世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网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