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好看 眼病难防

(2009-04-09 19:19:25)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记

    据某眼科医院最近针对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所作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城市中小学生中,近视眼或有其他不同程度眼睛疾病的比例已高达70%以上,青少年安全用眼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是什么造成了这一严峻的事实,不正确的用眼习惯是一方面,过度的沉迷于电视和电脑,是其主要原因。

电视好看眼病难防

   看电视既是一种文娱活动,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欢乐和愉快。

长时间观看电视可造成视觉疲劳,屈光调节能力低下,且电视屏有紫外线等有害辐射,对视网膜亦形成一种不良的刺激,损害光感细胞及视紫质,而青少年的视觉细胞尚处于发育之中,自身缺乏对辐射的抵御。

因此,过于入迷或不注意收看卫生,就会有损健康,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危害,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视力,造成“电视眼综合症”。

    那么,为什么长时间看电视会造成“电视眼综合症”呢?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专家郑远远教授指出,亮度刺眼、色彩缺失、画面晃动,正是看电视伤眼的根本原因。

  同时,国人大多喜爱浓重、艳丽的色彩,因此许多电视机生产商为了迎合这种消费需要,特意将亮度、色彩艳丽度作为产品的重要标准。而过亮的屏幕、“浓妆艳抹”的鲜艳色彩,再加上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画面拖尾(即画面晃动的情况)比较明显,以上三种原因,正是导致当前“电视眼”患病率超高的原因。

首先,过强的亮光会大量消耗眼睛视网膜杆细胞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造成视力暂时性减退,对于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更容易导致近视;其次,儿童眼睛发育期需要正确的色彩识别,促使细胞正常发育,故观看偏色的色彩会影响其识别能力;第三,图像拖尾对青少年视力的损害就如同坐在运动的汽车里看书,由于眼睛会自动调节以求看清楚书里的内容,如果目标处于不稳定,导致眼睛疲劳甚至发生头晕呕吐等现象。

    人在较长时间收看电视之后,会产生眼球发酸、胀痛、视力模糊、流泪、结膜轻度出血、眼内发痒等不适症状。有时还会感到全身不适、头痛、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就跟喝下几杯酒的感觉差不多。若是司机看了几个小时的电视之后立即去开车,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不过,这种现象经过适当的休息后,会很快减轻。但不注意休息,长时间地发展下去,眼球的肌肉和晶体持续处于不断收缩和调节紧张状态,就会难以治愈,造成视力永久性下降。  

  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长时间收看电视节目或面对电脑之后,他们的眼睛也时常出现干涩、充血、疲劳等状况,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久了则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更有甚者会出现幻觉、幻听的情况。成年人暂且如此,身心发育尚不完全的少年儿童则更容易深受其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70%的青少年存在着“电视眼综合症”问题,情况十分堪忧。

  因此,在日前举行的一项爱眼护眼公益活动上发表的报告中指出,为保护视力,降低“电视眼”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眼科专家建议彩电行业应当推行新的行业标准,做到如下几点:

  1.亮度必须达到适合眼睛观看的亮度,即在5500-6500色温,平均亮度在100-200(cdm2),这个范围下有利于儿童的眼睛发育。

  2.基色必须纯正,三基色发出的可见光不影响基色色相,从而三基色组合的色彩数量与自然色彩一致,画面还原度高,才能保护儿童眼睛锥细胞正确辨识色彩。

  3.观看电视画面不能出现拖尾,保证眼睛聚焦良好,防止疲劳发生。

除了配置有护眼功能的电视机之外,更重要的是应控制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孩子从室内引向室外,方才能够双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延伸阅读:

看电视正确用眼6大常识:

1.电视亮度:过高的亮度不但耗电,而且更易引发视觉疲劳。建议选购画面比较柔和的平板电视,并调整到自己眼睛感觉最舒适的程度为佳。

2.室内光线:应注意室内光线和电视屏幕光线协调的一致性,不要使光线对比度相差太大。建议有条件的话在电视机后面配以柔和的背景光。

3.看电视时间:成人每天看电视不宜超过4小时,10岁前的儿童每天看电视不宜超过1.5小时。而且看30分钟最好休息片刻,看看绿色或远处,或做眼保健操放松。

4.观看距离:与电视机屏幕的距离不能太近或太远,距离为屏幕高度的3-5倍为宜。

5.坐姿:坐位不要太偏,不要躺着或者斜着看电视,保持平视。

6.饮食习惯:经常看电视的人可以多喝菊花茶或者决明子,缓解眼睛疲劳;多吃坚果类实物,多吃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A的食物,补充看电视时大量消耗的“视紫红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