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杰鹏:我不是名人
文/孙玉良

与史杰鹏老师在北师大文学院
对史杰鹏倾慕已久,这位北大才子,文学博士,北师大古籍研究所的专家,出版过《文景之治》《亭长小武》《赌徒陈汤》《婴齐传》《赤壁》五部大作的著名作家,不知是多少人心中的偶象。不过,在我看来,史杰鹏没有一点架子,完全没有名人的派头与骄傲。我本一农夫,因为倾慕在博客上给他留言,说要代表17XIE网站在线采访他,他爽快地答应了。采访完后,我在QQ上以“追星族”的身份要求他送我一本签名书,打算沾一点名人的“仙气”。史老师笑了:我哪什么名人啊,新书出版后送你一本就是了。

这张太严肃了
既然自称不是名人,我便怀了“得寸进尺”之心,抽机会一定亲自拜访一下他,呵呵,论岁数,我还是他的大哥呢!机会果然来了,十二月二十号17XIE网站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了一次讲座,著名出版人张业宏老师要讲“如何成为畅销书作家”的问题,我决定赴京参加。因离京较远,所以我十九号便提前赶到了京城。事先给史老师发了短信,说要去拜访他,农村人讲话向来是直言不讳的,也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接受不接受。史老师说:我下午还有课呢。我死缠烂打:什么时侯下课啊?史老师说:下午四点。我说:那我四点后找你还不成吗?史老师拗不过说:好吧。我说:冒味地还邀了两个朋友,新浪名博奶牛宝宝、《中华儿女》杂志记者陈晰,到时你请吃饭啊。我也不知道何时练就了这么厚的脸皮,没见过面就要求人家那么大的人物请客,没想到史老师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天刮着六七级的大风,北京的冬天很冷。奶牛宝宝和陈晰有事都不能来了,但我不想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决定只身零距离拉触史杰鹏,看看这位电影《赤壁》的编剧之一到底啥模样。乘车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南大门,我给史老师发去了短信,史老师回答说马上就过来接我。在网上看到过史老师的照片,高高的个子,骨相清奇,面庞癯瘦,象鲁迅一样有着“犀利的文笔,敏锐的视角、灵动的思维、痛快的叫骂”。我在北师大的南门口焦虑而兴奋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天或有零下十几度了吧,来往的行人纷纷裹紧了棉衣,急匆匆地前往各自的目的地。唯我有站在那,目光痴痴地望着中国的最高师范学府,仿佛还有一丝丝地热气从心口冒出来。

搂抱一下史杰鹏老师
直到等史老师叫我的时侯,我也没想到那就是史老师,他穿着一件黄色的羽绒服,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名平常的筑路工。我敢说,如果此时给他一把铁锨或大镐,站在狂风中的马路边,他会是一座合格的筑路工雕象。以前曾看过史老师的很多作品,他是研究中国古文化的,对甲骨文很精通,这使他的作品与其它作家不同。他用独特的视角,细心修补着历史的空白,修正着历史的弯曲,开拓着历史的新路。他的小说,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写汉史用汉史的经,写三国用三国的典。史老师的确是一名文化上的筑路工,他筑的是中国的历史路,是中国的文化传承路。
史老师的长相与网上差不太多,多的是一丝零距离的亲切,因为在网上经常聊天,简单的寒暄过后两个知心人很快一见如故,携手并肩穿过熙熙攘攘的北师大校园,直奔北师大餐厅。呵呵,虽然此生没有机会上北师大接受高等教育,却有机遇象其它天之骄子一样在北师大餐厅用餐,并享受史杰鹏老师近距离的谆谆教诲,不亦乐呼?我们吃着,谈着,从甲骨文谈到汉史,从天下大势谈到农村,从闫妮趣事谈到人生成长,谈得唾沫横飞,谈得兴趣盎然,史老师当场送我一本他著的《亭长小武》,我要求他签名留念,他愉快地当场挥毫,不过不是毛笔,而是我早有准备自带的圆珠笔。吃完饭后,史老师邀我到北师大教学楼一游。在那里,我们亲切地合影留念,一位北师大学生高兴地帮我们按下了亲密无间的快门。
分别的时候到来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北师大,离开了初次见面却感到已交往了一生的史杰鹏老师。我跟史杰鹏叫史老师,史老师评价我是“农民中的另类”,正象史杰鹏老师自言不是名人一样,我丝毫没有感觉到直面名人的拘束。什么是“名人”?从史杰鹏老师身上我得到了一个全新的结论:所谓名人,是深受人民爱戴的知名人士,他不是生活在影视上,不是生活在报刊里,而是生活在普通人中间,被人们发自内心地推崇,握手,拥抱。他与人们携手揽腕,他与人们共进晚餐,他与人们畅谈大笑,他于谈笑风生中传道解惑,引导人们大步向前……
更多文章尽在我的江山:http://www.vsread.com/space.php?uID=%D6%D0%B9%FA%C5%A9%C3%F1%B5%DA%D2%BB%B2%A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