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文化博客首页读书随笔栏目推荐
孟母三迁:咱上贵族学校!
孙玉良
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子家原来住在墓地附近,一天孟母仉氏看到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仉氏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仉氏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去住,这时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仉氏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孟子成了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遂了孟母“望子成圣”的愿。古时候的教育德育第一,没有现代“学以致用、现学现用”的功利世俗,在孟母的心里,儒家创始人孔夫子德行最高,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了,她搬家的目的,是想让儿子也成为孔子那样知书达理的圣人。孟母深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她搬到了学校附近,让学风熏陶孟子。仗着古代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不然孟母想无缘无故地搬家都难,过不了派出所这一关啊!孟子果不负母所望,成为“亚圣”。
古代“望子成圣”,现代“望子成龙”,如果孟母活到现在,我想思想如此变通的她一定也会“与时俱进”的。为了儿子将来成才,孟母定会“不惜血本”,但三天两头搬家在现代行不通,除非你有足够的“大洋钱”,买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户口,或者更有钱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去,定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孟子家没有那么多钱,这条路注定走不通。在农村里“平调”可以,但也要有足够的理由,否则在现代严格的户籍制度管理下,派出所不会给你出具手续的。思来想去,孟母唯一的办法是“家”不动“学”动,还住在老地方,但千方百计得给孟子找个好学校。
哪所学校好,上学的孟子最有发言权。现在全国普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了,孟母起始安排孟子肯定是响应国家号召:就近入学。但求学上进的孟子很快会反馈回孟母很不满意的情况报告:“离家最近的学校倒是家来家去的方便,但“官不修衙”,上级拨款还不够给教师发工资的呢,所以教室皆是危房,教具皆是五六十年代的设备,更别提已流行多年的多媒体了,人家同学××在县城上学,玩的一手好电脑,我连给手机发个短信都不会,差老远了”,孟母一听皱起了眉头:“这不行啊,会耽误儿子前程的!”,于是求爷爷告奶奶把儿子调到县城读书。
现在经济发展了,县城都是高楼大厦,条件比农村好了许多,但在县城上学不久的孟子还会给他的母亲反馈很不乐观的消息:“县城学校的硬件建设是上去了,但由于是九年义务教育,教师们吃‘大锅饭’的心理严重,闲散之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也开始吃酒耍钱,泡妞OK,借口德智体全面发展,搞起了不追求升学率的改革,‘德’就是让你天天背胡主席的‘八荣八耻’,‘体’就是让你到操场跑步锻炼,或者率领着学生军到社会‘勤工俭学’,收入却进入了他们的‘小金库’,这些过去的‘臭老九’们,现在变成了‘香饽饽’,越发过起了‘神仙’似的日子,没有一点心理负担,拿着高工资,悠哉乐哉,误人子弟啊!有人向上级反映情况,他们还振振有词:‘现在是义务教育,免费学习,孔子教学生学费低,还收弟子十条干肉呢,你们给了什么?天上哪有凭白无故掉馅饼的,白教给你们认几个字就不错了’,”孟母一听,这还了得,咱不在那上了!
孟母含辛茹苦挣下了一点积蓄,第三次将孟子送到了小城最好的私立中学,民间俗称为“贵族学校”,这里,教师都是高薪聘用的,实行的是竞争上岗,封闭式管理,虽也有纨绔子弟混杂其中,但大多数人觉得家里花了钱,出于良心上的不安,还是认真学习的。故升学率全县最高。孟子反馈的信息是:这里师也竞争,学也竞争,累得要死,学习气氛如此浓厚,考不上大学者,鲜矣!但国家既已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学习尖子们却不领这个情,纷纷花钱到这里“找罪受”,真是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啊!孟母回言:咱不管别人,只要你成才了,花多少钱,受多大罪,老娘都认了!
孟母为供孟子求学,夜以继日地纺织为业,累得腰酸腿疼,精疲力尽,大款夫人张扬氏来他家串门,又告诉了她一个几乎不能承受的消息:你这才到哪呀?初中上“贵族学校”只是个基础,将来上高中要上重点,考名牌大学才有希望,听说大学学费又要涨价了,就是省吃俭用没个十万八万甭想完成学业,努力吧!孟母一听,几乎气得昏厥:唉,商品社会,望子成“圣”吃不饱,望子成“龙”累死娘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