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钟遗言是贾宝玉性格转变的伏笔
孙玉良
贾宝玉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是个很不爱学习的人,高鹗续写红楼,贾宝玉来了个大转变,不但肯学,而且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中了全国第七名举人。于是捧曹贬高派的红学家们便大放厥词,说什么高鹗又一次曲解了曹雪芹的原意,贾宝玉本不该这样的。我倒不这么认为。人的性格是会随着事态的发展发生转变的,贾宝玉难道就只能是“一根筋”?其实,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很多地方早就为贾宝玉的性格转变埋下了伏笔。
贾宝玉是个爱玩的“坏学生”不假,他在上私塾时,和秦钟是最好的同学。相比贾宝玉而言,秦钟可算个贫寒子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着贾宝玉这样的纨绔子弟,秦钟也没学了好去,和一个叫“香怜”的小学生玩起了“同性恋”的游戏,恰巧被金荣发现。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里用整整一回的篇目详细叙述贾宝玉、秦钟等人在学堂里的“丑事”,打架的起因就是秦钟。后来,秦钟又被贾宝玉带着去了镘头庵,和一个叫智能的小尼姑玩起了“早恋”,以至于动了真情,发生了性关系。天天把精力放在玩“同性恋”、“异性恋”上,秦钟哪有心思学习啊,由于和智能性爱缠绵,年少的他一病不起,智能竟偷偷从庵里逃出来找到秦钟家里去看他,因而活活气死了秦钟的老爸秦业。智能被秦业赶走不知去向,剩下秦钟孤身一人病魔缠身,含怨身亡。他怨的是什么?回想短短的一生,他觉得很不值得,因此跟最要好的同学贾宝玉留下了遗言:“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秦钟是贾宝玉最要好的同学,他临死独独只给贾宝玉留下了遗言,给贾宝玉心灵留下的震憾可想而知,曹雪芹详写这一段是不是给以后他的转变埋下伏笔呢?我看是。秦钟死后,贾宝玉并没有立刻改掉贪玩的毛病,而是照样留恋于脂粉丛中,中间又有三人对他进行劝解。一是他的老爸贾政,天天拎着耳朵对他谆谆教诲,甚至不惜动用“棒下出孝子”的古训;二是他宠爱的丫鬟袭人,用不学习就离开贾府嫁人的话吓唬他,逼得他当场认错表示一定改;三是贾宝玉的表姐薛宝钗,以情感人要他要立志功名,遭到了他的讽刺和挖苦。这三次劝解除贾宝玉对袭人的话虚以应付外,贾政和薛宝钗的话反而更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但随着事情的发展,贾府慢慢败落了,贾宝玉的心理是不是起了一些变化呢?曹雪芹没有写完红楼梦就去世了,高鹗续写红楼认为贾宝玉的性格一定会起变化,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是,高鹗竟让林黛玉也劝贾宝玉读书。高鹗为什么这么写呢?他一定是悟出了曹雪芹详写秦钟遗言的个中涵义。做为贾府最受宠爱的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贾府日趋败落,他怎么会冷漠地看着甚之不理呢?但贾宝玉的思想定格在封建知识分子的范畴,他想不出其它更好的办法,于是他想起了贾政的棒打,想起了薛宝钗的劝说,想起了袭人以走相逼,更想起了秦钟的悲剧和他留给自己的遗言。如今连最和他有共同语言的林黛玉竟也劝起他读书来了,此时贾宝玉的心里一定在反思:是不是自己错了呢?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贾宝玉打起精神来学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本是一块通灵的石头,智商极高,只要稍稍用心,其它人是不能与他相比的,所以他在“高考”中中了第七名举人,远在从小苦学的贾兰和比他早一步悟出要立志功名的甄宝玉之上。
但历史证明腐朽的“八股文章”是不能救国救家的,曹雪芹对此深信不疑,但他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解决。高鹗对“八股文”也很有疑虑,所以他安排贾宝玉在高中后出了家。贾宝玉既使在考场上,也是对这呆板腐朽的八股文能否救国救家疑惑重重的。出家是“避世”而不是“救世”,曹雪芹也好,高鹗也好,对封建社会的败落是着急但没有办法的,虽然高鹗寄希望于将来的“兰桂齐芳”,但通过他写的贾宝玉、柳湘莲、贾雨村、甄士隐、甄英莲、惜春、紫鹃等人相继出家说明,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这骗人的鬼话。
这就是我认为曹雪芹详写秦钟遗言要贾宝玉“好好学习”的反面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