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首页文化栏目推荐
新浪文化博客首页读书随笔栏目推荐
魏延伐魏之计高于孔明?
孙玉良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先帝托孤之重,曾六次北伐意图统一中原。当时对如何进兵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诸葛亮之计,力主从陇右取平坦大路,出祁山,依法进兵;二是魏延之计,从子午谷径取长安,依靠突袭一鼓搞定。那么,谁的主意更高明一些呢?让我们共同做一个“事后诸葛亮”分析。
若以成败论英雄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主意并不高明。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建大功,第一次诸葛亮错用马谡,痛失街亭,无功而返;第二次因粮草缺乏,彼军坚守,只得退兵;第三次双方对恃多日,诸葛虽屡败魏兵,但未伤其元气,恰大将张苞因病身死,孔明闻报心疼的大口吐血,卧床不起,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得不退兵;第四次,孔明正在连连得胜之际,成都却传起流言,言说诸葛亮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原来是司马懿行反间之计,刘禅中计,急召孔明退兵;第五次,孔明正在进兵之际,粮草官李严因军粮不济,怕诸葛亮见罪,故发书告急,谎称东吴将兴寇川,诸葛亮有后顾之忧,因而退兵;第六次,诸葛亮屡攻不克,司马懿坚守不出,逼得诸葛亮“鞠躬尽瘁”,又气又急又累又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于五丈原。从六次进兵来看,诸葛亮虽是用兵的战术大师,每次都有小胜,但其战略路线有误,司马懿是用兵防守的大师,对诸葛亮的计划招招算透。特别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几乎完全在司马懿的算计之中。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东,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无事也。”令人探知,回报果屯五丈原。于是司马懿下令:“坚守勿出,彼久必自变”,象下棋一样,司马懿下棋看五步,不战而胜,最后竟等死了用人失察,心灵脆弱的诸葛亮。
那么,魏延的计策是否高明呢?他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就提出了反面意见,他的建议是:“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魏延的计谋是否高明可行呢?因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不得而知,但这个建议却与显然比诸葛亮高出一筹的战略大师司马懿“英雄所见略同”。早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司马懿就对他的先锋官张郃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用兵之道,奇袭为上,魏延在蜀国征战多年,论武艺,不在关、张之下;论兵法,其看法竟达到了司马懿的水平,真乃蜀国后期文武全才之战将也,可惜其计孔明不用。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之计呢?司马懿分析他是“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此话不假,当魏延提出建议时,诸葛亮当时就反驳了回去:“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诸葛亮指出此计的缺点是“非万全之计”,打仗就有风险,哪有什么万全的计策?他的谨小慎微性格果被司马料中。令诸葛亮想不到的是,此时他若用此计奇袭,魏国还真是没人看的出,因为此时他的敌手是无能的夏侯楙,唯一看出此计的司马懿早被中了离间计的魏主曹睿免官罢职了,待魏国醒过味来,正如魏延所言,蜀军早已取长安多时了。
诸葛亮未用魏延此计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对魏延有个人成见,这是连司马懿也不知道的。魏延刚投刘备时,诸葛亮就想杀了他,理由是魏延“头有反骨”,这是什么理由呀?比秦桧害岳飞的理由“莫须有”也高明不的哪去!魏延一生,虽屡立战功,但直到诸葛亮去世,也没有改变他对魏延的看法,最后还设计让马岱乘其不备杀了他。魏延是冤死的,他并无造反之心,只是对诸葛亮不重用他高度不满。诸葛亮死时,留下遗言:“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没文武全才的魏延什么事。魏延能不生气吗?他说:“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魏延在生命的最后,并没有投降曹魏,只是对诸葛亮未用其计建成大功一直耿耿于怀,对诸葛亮事先安排的蜀国后继人员心怀不满。魏延打仗虽有勇有谋,但他和韩信一样,不是个擅长背后算计人的政治家,最后冤死在马岱的刀下,至今也没有摆脱反叛的罪名。
注:我的博文精品已汇集成<附庸风雅乱弹琴>一书,详情请登陆写书网点击热门图书http://www.17xie.com/m/book/bookhome.php?bookid=4b11c6dec4#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