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长久以来,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都是最易触动人们敏感神经的一个话题。近日,柳传志的“在商言商”论经过了微博的渲染和放大,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为什么企业教父柳传志会抛出这么一条言论呢?
笔者找到了这条微博的原文,看到了黄丽陆引用的柳传志的原话:“柳总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在商言商,以后的聚会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在当前的政经环境下做好商业是我们的本分。”在笔者看来,柳传志说这段话的本意,并不是要让企业家远离政治、脱离政治,对政治避之唯恐不及,而是在以一个前辈的身份告诫:要搞清楚你们为什么而政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企业家离不开政治,在中国做企业离不开政治。中国历史学者王亚南、傅衣凌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下了定论,”秦汉以后的历代中国商人都把钻营附庸政治权力作为自己存身和发财的门径。”现实的观察也告诉我们,在现存的制度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依附于政治力量的庇护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和企业家都不可能脱离政治,企业和企业家必须为了生存、为发展而政治。笔者相信,这是既存的社会现实,而像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不会无知到去否定这个现实。
柳传志所警告的,是另一类企业家:他们经历了为生存、为发展而政治的阶段后,原本清醒的头脑逐渐发热,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可以罔顾其赖以发展的政治土壤。这些企业家,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便走上了一条“为政治而政治”的道路。
这样的道路是否走得通?在妄下结论之前,我们可以先反观历史,以史为鉴。很多人在谈起胡雪岩与盛宣怀的斗争时候,总是仅从商战的角度加以剖析。但是跳出商战的细节就会发现,胡和盛的斗争不过是左宗棠和李鸿章两派政治斗争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换言之,他们的商业斗争是被政治权力绑架的斗争,而他们自己也难保不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里。胡雪岩的下场自然不用多说,如果不是清政府的灭亡,盛宣怀是否能得善终也未可知。
历史告诉我们,当金钱试图依附于权力的时候,必须知进退,也就是要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不能要什么。
笔者找到了这条微博的原文,看到了黄丽陆引用的柳传志的原话:“柳总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在商言商,以后的聚会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在当前的政经环境下做好商业是我们的本分。”在笔者看来,柳传志说这段话的本意,并不是要让企业家远离政治、脱离政治,对政治避之唯恐不及,而是在以一个前辈的身份告诫:要搞清楚你们为什么而政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企业家离不开政治,在中国做企业离不开政治。中国历史学者王亚南、傅衣凌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下了定论,”秦汉以后的历代中国商人都把钻营附庸政治权力作为自己存身和发财的门径。”现实的观察也告诉我们,在现存的制度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依附于政治力量的庇护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和企业家都不可能脱离政治,企业和企业家必须为了生存、为发展而政治。笔者相信,这是既存的社会现实,而像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不会无知到去否定这个现实。
柳传志所警告的,是另一类企业家:他们经历了为生存、为发展而政治的阶段后,原本清醒的头脑逐渐发热,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可以罔顾其赖以发展的政治土壤。这些企业家,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便走上了一条“为政治而政治”的道路。
这样的道路是否走得通?在妄下结论之前,我们可以先反观历史,以史为鉴。很多人在谈起胡雪岩与盛宣怀的斗争时候,总是仅从商战的角度加以剖析。但是跳出商战的细节就会发现,胡和盛的斗争不过是左宗棠和李鸿章两派政治斗争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换言之,他们的商业斗争是被政治权力绑架的斗争,而他们自己也难保不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里。胡雪岩的下场自然不用多说,如果不是清政府的灭亡,盛宣怀是否能得善终也未可知。
历史告诉我们,当金钱试图依附于权力的时候,必须知进退,也就是要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不能要什么。
前一篇:苏醒--晓磊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