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世人才的四大悲剧

(2007-06-06 22:08:42)
分类: 剧之以理
 
现世人才的四大悲剧人才悲剧之一——先天不足  

  有真本事的人方谓人才,人才大都有个与生俱来的弱点,就是,凡事都想靠自己而不是央求别人。
   由于靠自己能做得比别人好,没必要去仰人鼻息,久之而成性,性成却难移。这样的性格在孩提时代本无大碍,甚至还会时时处处得到褒奖,可到了成人社会,这样的个性却往往给了这些人一个可悲的人生。
   你的表现鹤立鸡群时,是孤傲、清高,你的见地高人一等时,是翘尾巴、呈能;于是,你干脆看透不说,可当领导发表一通“灼见”时,在一片“啧、啧”声中,你露出的笑容总是很不自然,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不屑一顾。这样,在众人的鼓吹中,像鸡毛一样高高漂浮在空中的领导,对你这个不愿仰面朝天的人才,当然也是不屑一顾。
   于是,你看到身边奴才、草包一个个春风得意,自己只能长嘘短叹。
   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人来到世上总是要生存的,奴才们没有靠自己双手生存的本事,只能去依附于别人,为求得别人的恩赐,当然要极尽巴结奉迎之能事,得到的先是残羹冷翅,而后也可能是大鱼大肉,不管怎样说这也是一种本领,这恰恰是你所缺乏的。
   使用奴才并不是用人者心中的最佳选择,在领导心目中最理想的是既是人才又是奴才的人,而是人才者往往少奴性,是奴才者却往往无才气,二才得兼者在世界上实在是凤毛麟角,于是领导在不得已之下只好去用奴才。
   人才改变自己可悲的命运,只有一条,就是把自己变成奴才;如果你还不想舍弃这份矜持的话,屈原投江当然不可取,陶令渊明的“世外桃园”和刘公禹锡的“陋室”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你不为养家糊口所拖累。 
 
人才悲剧之二——妄想“得道” 

  “得道”即现今所说的成为成功人士,人才们初踏入社会时大都抱有这个“美丽”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你上下求索、勤修苦练,多年以后你可能会蹦扎到丈余的高度,可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身边“嗖!嗖!”升天的却是某“仙道”家的鸡犬,你再看看个个“仙道”,其实他们并没有怎么高的道业,也只不过是一些沾上了更大仙气的鸡犬罢了。
  于是乎,你为你梦想的破灭而失望。
  “得道”只能当作一种理想,纵古观今,靠自己的能耐得道者能有几人?
  知道靠自己的双腿蹦不到天上,去踩踏祥云的道理,就不如退而练练自己的翅膀,去搏斗乌云,不愿做“仙家”的鸡犬,就踏踏实实地去做个雄鹰,尽管你无论怎么飞,可能也超不过这些鸡的高度,可你是靠自己的翅膀,而它是靠爪下的“仙符”,无论如何你总比它踏实些。  

人才悲剧之三——企盼发光

  可能常有人对你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话与其说是对你的鼓励,无宁说是给你的安慰。
  先说说金子会发光吗?如果把金子放到暗处,它是不会发光的,它所“发”的光只是对外部光源的映射罢了,这样说来,如果给以适当的光源,经过打磨的破铜烂铁塑料玻璃是同样能发出金灿灿的光来的。
  既然大家都能发光,你就不要抱怨有人去拣破铜烂铁而不要你这颗金子了,如果你不服气,刻意把自己打磨光滑,以求更光亮刺眼,那就更为不妥,万一人家就是专意去拣破铜烂铁的,说不定会把你这个碍眼的一脚踩进泥土里,让你连见光的可能都没有了哪。
  是金子都渴望发光,可由于大量的同样能发光的破铜烂铁塑料玻璃与你混在一起,而又由于你实实在在,质量较它们为重,往往会沉到下面,因此,你能得到光的机会就很少,“发”光而又能得到赏识的机会更少。金子发光这个比喻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此。
  如果你自以为是人才,我劝你不要去做金子,倒不如去做颗种子,在阳光、土壤、空气、温度、水份等条件具备时,你就发芽、展叶、开花、结果,没有这些条件就宁可锁着心中的向往。 

人才悲剧之四——难以中庸

  中庸之道,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所推崇的混世法宝,通俗的讲,就是让你藏巧示拙、装憨卖傻;可事实上,自古以来,能黯熟中庸之道的,除了那些庸俗的“风雅”之士外,真正的雄才大儒没有几个,就连孔夫子本人,如果甘愿中庸的话,也不至于在周游列国时那样的狼狈。
  可见,中庸乃庸者之为也,是人才当然就不是庸者,人才中能中庸的当然也就很少。在现实生活中,人才往往会居于两端。
  他本智能超群,你偏劳其筋骨时,他可能会桀骜不驯,你非让其赋闲时,他也许会红杏出墙,置俗人之中时他离群,居庸人之下时他不平,这样处境的人才就会给人以不服管理、牢骚满腹的印象。由于怀才不遇,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不会高,郁郁寡欢,处于不入流的一端。
  而处于另一端的个别明珠得赏的人才,命运又怎样呢?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分昼夜的劳顿,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孔明得遇刘备时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非死无以报答知遇之恩哪。
    由此看来,人才要么惨淡一生,要么劳碌至死,真是可惜可悲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两粒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