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小说的益处

(2015-12-01 16:14:33)
标签:

教学

读小说的益处

有人主张,一旦进入学界,就不要再读小说,而一心在专业上。我们那里有一位“巨匠”就这样认为。我估计,他有六十年没读过“闲书”了。很令人感佩。

但小说至少可以增加个人的人生阅历,这对治史恰可能是有帮助的。比如有一种“代入法”,要你将心比心,想象古人会如何想如何做。那就需要你有阅历,可能越不单纯越复杂越多越好。比如遇见“皇后之死”一类的场合,恐怕就不宜把乾隆皇帝的喜怒哀乐,想象为平头百姓一般(比如他不是一夫一妻制,无所谓婚外恋还是婚内情,而且满族皇上喜爱汉女也是众所周知、有其传统的)。

还有一位“大腕”,也八十多岁了,居然“累死”了。这恐怕就成了一个高度的“专业主义者”,大约除了专业,什么“闲书”也是不读的了。人生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更是早就置之脑后了。

所以我曾写道:(有一种人,毕业之后)所读皆非其书。即使读,也是现代那点“劳什子”。于所谓“性理”,人生“学问”,没有一点子干系。我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读一点小说呢!

因为小说里可能蕴含着大道理。有的,也不能仅视为小说。例如,我的《乾隆十三年》里即引用了二月河先生的大作。莫言先生的书,我也把它视为“口述史”(我曾与他有一面之交,询问交谈的就是这一个“问题”)。

清人英和曰:刘墉(大家知道他是谁吧)师一日谓余曰:“曾阅坊间小本平话否?”以无暇及此对。公笑曰:“是尚未能传衣钵。”盖公天资超迈,每于俚言琐事中,悟出正道(《苌楚斋随笔》625)。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叫做《我的反间谍生涯》,作者平托,也是业内一位鼎鼎大名的权威人士。他的书中,就教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

例如,他说:(面对问题)有时候需要分析能力,有时候却全凭直觉(181)。

经验丰富的人有时似乎凭着直觉能当机立断,而在实际上,这种判断是以对他是极其明显,对常人又是不易觉察的迹象为依据的。一个好的审判员一眼便可把嫌疑犯估量个大概,而最初的判断往往是最正确的(330)。

另有一本书说,作者一些最成功的行动就是来源于直觉。

还说,靠直觉;哥伦布得到了新大陆。

伊斯特伍德(美国影业届大大腕)也曾通过他电影里的一个角色,说:我一生都靠直觉(结果他破了那个案子,救了一个险些被处死的黑人无辜者)。

此外,这样的书还记录了人性的复杂,在某些时候,它总有一些超出我们个人经验之外的难以想象的表现。

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每个人的生命不超过一百年。读历史可以使之延长,我们可以加上一句,读小说可以使之展宽。

进一步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是靠读史料,还是专业技能? 钱穆先生曾说,究其实际,“莫过于其当身之时代”。我在清华讲课时即谈及此点,为此还写过“长篇大论”,日后献给大家。

光会在纸面上爬格子、读史料,那算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