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之和”新解
(2014-10-13 15:06:30)
标签:
反行为 |
“圣之和”新解
钱穆先生曰:何谓“礼”?人方其幼,惟有服从,更无反抗。及其年长成人,仍得服从。饥欲食,渴欲饮,此乃天命,亦自知服从。故服从亦即人之天命,中国人常言孝顺,顺亦即是服从。中国人之礼,亦多主服从,不主反抗(《中国史学发微·中国文化特质》)。
由此说来,中国文化传统是不主张“反抗”的,尽管孟子也赞同汤武革命。这里是不是还会有其他一些相关的信息呢?
钱穆先生又说:“天之大德,或阴或阳,相反而相成,于是乃有和”。“伊尹,圣之任。伯夷,圣之清。柳下惠,圣之和”。人人尽知伊尹、伯夷之杰出而不可及,不知柳下惠亦同为杰出而不可及。“任”进取,“清”退守,“和”在二者之间,可进可退,然必保有个性。失其个性,乃为“乡愿”,最为孔子所不齿。
而孔夫子则为“圣之时”,亦任、亦清、亦和,非任、非清、非和(《中国史学发微·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
无可无不可,虽退而不失,表现为“和”,又不失其己,这,不就近于“反行为”了吗?
前一篇:八卦里是否已有了反行为之意
后一篇:正人君子亦惧“反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