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是乾隆而不是嘉庆道光

(2013-10-24 10:51:12)
标签:

清史与乾隆

为什么是乾隆而不是嘉庆道光

曹东勃先生在网上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是乾隆十三年》——里面说:

一位老友与我又讨论了,高王凌先生此书为何独对“乾隆十三年”这一节点情有独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认为高先生由此切入,在于这一年的重要经济意义和背后的政策取向的变化。这一年的国家粮食储备规模提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高度,而同时也发生了一场以粮价上涨为标志的通货膨胀,继而引发各地一些著名的群体性事件,这对乾隆此前力推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和1998年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惊人相似,政府把事情管起来,制造一种稳定的流通秩序,所谓“占领流通主渠道”。但是,政府提高保护价是否就能把农民保护起来呢?政府到底有没有这个财力呢,是不是可持续呢?这些都是乾隆朝头十三年里朝堂热议的经济议题。

乾隆一直自负于自己对这个官僚体系层层克扣、造成政策漏损的各种猫腻了如指掌,也多次批示训斥、警告下属他什么都清楚,勿谓言之不预。可是乾隆十三年后,此前常提的很多实现王朝复兴的政治口号如“回向三代”以及所做的政策探索,都罕有提及和再难推进,只是任由体系自发运转,再少有“折腾”。一个事实是,乾隆时期带有福利救济色彩的政策确实是远超乃父乃祖,政府功能的扩张非常明显。政府扩权,这正是布罗代尔所观察到的全球共时性现象。(下略)

近来“乾隆十三年”似乎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好像电视上还有一个讲座,花说柳说,不管怎样吧,对我来说,都是好事。

不过,今天我还要把这个议题加以引申:为什么是乾隆,而不是嘉庆、道光?

此话起于去年的老教师会议,当时有人说,以后应该把嘉庆、道光(也就是十九世纪上叶鸦片战争以前一段)当作清史所的研究重点。我当下就表示怕行不通。

一年过去了。这件事果然“黄了”,不再有人提起。

今天“旧话重提”,并不是表示我有“先见之明”,或什么“直觉”,眼光“犀利”。那有什么意思?混个名吗,那不正是老天的大忌(那天我在公开演讲中说,每每想到这里,如“醍醐灌顶”,名心就“凉”了下去,只想做一个本色的人)?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借此公布这些消息,不过是要大家知道,不要再走冤枉路,如此而已。

在国图的演讲,也有人批我不该批评单位(可能是指我所说的“虚妄史观”、“埋汰经济史研究”等等)。我也该用这句话来回答。瞻前顾后(或者做一个“乡愿”),对于那些严重的学术倾向,不指出来怎么行呢(这都见不得,有一天发现那个著名的国家项目不公开不出版,还不以为是天塌了)?

至于我曾经提倡的“政治史”研究(大约在2009年),在单位里多少也产生一点影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令人不免有“明日黄花”之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君子三戒
后一篇:再说见仁见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