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读书会,一:还没有把乾隆朝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条缕分明的
(2013-05-21 14:49:50)
标签:
思想文化交流 |
凤凰网读书会,一:还没有把乾隆朝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条缕分明的
2012年夏季,凤凰网读书会曾经举办一次活动,讨论拙作《乾隆十三年》,参加评议者,有秦晖、金雁、马国川等人,现拟分八回依次刊出:
凤凰网读书会
高王凌:有这么多不相识的朋友,冒着可能的大雨前来,我很感动。关于《乾隆十三年》,表面上看是一个清史的专门的书,但是我跟几位朋友都说,读这本书也许不需要清史的准备,而只要有当代的头脑就够了,因为它实在是一部当代的对话。我在书的一开始就说,这本书的写法是尽量多地给出原文,像吕思勉先生所说《史记》的写法那样。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对于它引起很多的争议,我也有一个态度,就是不妨把它们都并列在那里,不要非得只说一家之言,我甚至说“时代的意见(就是当代的意见),不妨多多益善”。其中可能争论最大的问题就是我说十八世纪中国已经融入世界,中国已经开始现代化。有一个书评,批评我这一点。他说作为专制王朝的封建统治者,他搞了一点现代化,能行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大,当然我也在私下里给他回信说,那德国呢?日本呢?苏联呢?一个是纳粹,一个是军国主义,一个是苏维埃社会帝国主义,它们做的那些事儿你怎么说呢?所以我们还是回到黄仁宇,从一个技术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你要是一下子扯得太那个什么了,那我们没有办法展开讨论,就像黄仁宇说的,那就进入了道德的层面,咱们就别争了。
十八世纪这个问题,引我想起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个巨匠,叫做布罗代尔,他说世界在十八世纪出现了罕见的共时现象,在世界历史上很少见。第一个共时现象就是人口的增加,从十八世纪中叶(中国稍微早一点),人口就开始增加,以前的人口都是一上一下地跳,后来基本上就不再剧烈地起伏。在这之前我没有想到过,现在我然想起来,这不是一个纯自然现象,它是社会现象,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和政府的政策、作为也都是有一定的关系。中国这个时候就和二十世纪的人口增长完全联系起来了,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加强了政府,布罗代尔认为欧洲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开始了,那我的反问就是,欧洲人就是面对人口增加的一个现代反应?而我们就是一个古代行为?我觉得这样不太公平……
(佚史氏曰:《乾隆十三年》从第二章开始,讲述乾隆政务的方方面面:经济对策:面对人口问题、垦政的变化、永不加赋政策的完结、新的农业发展政策的形成、提倡工业生产;第三章:共时现象,扩大政府职权、国家视角,兴举各项建设;第四章:历史意见,回向三代、议改土地制度、劝减田租、粮政上的新举措,等等,故评论者说,把乾隆朝历史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条缕分明的,以前还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