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小结

标签:
感怀 |
半年小结
在2011年上半年,我发表了近九十篇博文,大约是每两天一篇的样子吧。
查阅在上一个半年的数字,竟然是一百六十余篇,有时达到一日一篇。眼下数量还少了些(当然也积压了数十篇“稿件”,好处之一是可多做修改),相对而言,却可能更“正常化”了(否则是不是太“疯狂”啦)。
我仍处于退休第一年的“尝试期”里。但似乎已完成了一个“转化”,我俨然成了一名“记者”,当然不是给什么报刊,也没有稿酬,只是为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
有一个自由自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地方,随意随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在以前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要做到不删贴,也需要技巧,和一种成就)。
我还利用其它方式,比如视频采访(除已发表的外,还有法国的采访),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由此,我从一个“狭隘”的学者,逐渐变成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或“思考者”。尽管我面对的仍不是什么“大众”,而是“小众”(记得不久前广播里一个“歌手”说,无论怎样我都会坚守“小众音乐”,说得多好啊)。最近的经验也表明,“大众”会以为你“不知所云”,你一心想着他,怕就“无所适从”。
(思想者,巴黎罗丹纪念馆)
想起来,我的博客是在2007年设立的。一开始只是想给自己“打气”、“壮声势”(可能也起过一点作用)。主要是跟同学、跟朋友们,交流学术观点(包括我新想到的史学方法)。
重要的“战斗”始于2010年,开始了我的“三大战役”(即解读“三大误读”)。到2011年,我进一步提出了“再建道统”的口号。围绕着它,我在“再建道统”、“政治理念”、“天花板系列”里,发表了一系列博文,其中很多都是我以前不曾想到的(也难怪许多读者感到突兀不好接受)。
现在,它已告一段落。我将发表一些杂文,然后回过头来,再谈人口问题、反行为的“理论性探讨”(那是我仍旧在花大力气做的),然后……我也不知道了。
在约翰·勒卡雷笔下,他的主人公斯迈莱在退休后重返学术,成日坐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我恰相反,走上非纯学术的路。谁知道呢,有一天会不会……?
也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就是这样一个“记者”,一个“斗士”了。每天面对几百、上千(个别时上万)个读者,跟他们说说我(往往也是刚刚明白的)道理。
但我相信,这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战斗”,其实,我只是“众多”中的一员。
不过,这里还存在另一方面的问题。记得金庸小说里说,只有修养高深者才能掌握上层武功,这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他较易开悟,这好像是金先生未曾强调的);否则,武功愈高,愈可能带有一种“戾气”(少林寺老和尚扣下盈盈,就是要为她“化解戾气”)。一出门儿,血压倍高,寸步不让,或让也不能让够(上次在超市就遇到个腕级老太,嫌我走慢了——我正想着怎么谦让少点事儿呢——有如马路上的车霸,推着小车突然从左后方抄我前头横拐过去,我就看不下去)……如果成了萧老、慕容老爷子那样子,岂不是徒有一身功夫,而一身病痛,而忘记了什么是大事中的大事?
网友或问,高老师,你又说到哪里去了?某曰: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如果根本就不懂得反思、反省,活到一大把年纪了,什么错都不认账,从来不做自我批评,还听不得批评,一听就跳起来,那成什么样子,还算不算中国文化的传人?
各位,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