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读有感

(2010-10-27 10:01:28)
标签:

杂谈

夜读有感

法国人洛谛的《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九州出版社,2009),吸引我的地方,一是它是一部“口述史”,二,就是所谓现场场景记录,“像电影镜头一样”,正是我主张的历史书写法之一。

书中写道许多旧日北京城的景观,如前门(东)火车站,相信许多朋友都没去过,甚至不大知道。我在五六岁的时候,却在这里乘过车,与幼儿园同学一起去北戴河游玩。

 

北海后门旁边的“蚕室”,后来成了一所著名的幼儿园,从三岁到七岁上小学之前,我也曾在那里度过好几年的时光。绿树红墙,水中荡漾。

在东交民巷,有我上的第一个小学……当然,那一切一切,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

但是,书里还描写了北京城里的许多事物,却是我不大了解的。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难道不应该多了解一些?北京岂不正是我的家乡?

 

我又转念一想,虽然退休了,“空闲时间”很多,但是我能够“随意滥用”,使用在那些“风花雪月”上吗?不,我应该经得起这样那样的“诱惑”,把它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各位,你们以为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