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锺翰先生信函

标签:
学术思想交流 |
王锺翰(1913-2007),中国第一代清史学者。1982年秋,在北戴河召开第一次清史会议,结识多位国内学人,包括王锺翰、商鸿逵、彭雨新等前辈学者。据说,王锺翰先生40年代所作《清世宗夺嫡考实》,至今被海外清史学者视为必读之作。
此信原委,是读了王先生《清圣祖遗诏考辨》一文,对所谓“圣祖‘遗诏’系从‘面谕’增删、改写而成”,所以“是伪造的”,“是为世宗篡位增添一个历史文献物证”(《社会科学辑刊》1987:1,页56),有些不同看法,特写信请教,大意如下:
先生所说圣祖“面谕”,即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谕,其末云:“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披肝露胆,罄尽五内,朕言不再”。言明要在临终时使用,不再改易(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很罕见的)。其中必要添写的,就是帝位的继承人(这在当时并未确定,且多有反复)。所以,不管如何,这份文件一定是要被“转抄、增删、修改”的,故不能因此就说它是“伪造”。
关于“遗诏”(包括汉文本和满文本)的最终形成日期,以及遗诏所避讳的“慎”、“真”“歴”字的疑问,我以为,汉文本的正式形成甚至可能“在更后一段时间”,如乾隆初年。这就涉及清代的改写档案问题了(不惮修改,且一改再改)。
王先生是主张世宗“篡位”论的(近日听说,在国家清史修纂工程中,这已成“定论”;根据是什么,我不清楚)。但在美国同行看,世宗(雍正皇帝)是个难得的“好皇帝”,什么“篡位”不“篡位”,根本就不重要。那么,“中国史学重人物评价,究竟有无道理?所重视者,又在何处?谨向先生一併请教”。
是以有王锺翰先生89年3月27日的回信。
一切均发生在“精英会议”之后,当时还有一位“大腕”,向我询问国外的“民国史”研究状况,意欲“弃政从学”,转入史学也……
按:对于清代的这些政治案件,恐怕是没有“直接”的“证据”了,包括乾隆皇帝出生之谜、皇后之死……等等,若想使用档案材料,无论证明它们是“有”还是“无”,怕都是不可能的,也用不着互相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