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王凌
高王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16
  • 关注人气:3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对待数据史料——从学术的角度看

(2010-06-03 10:25:44)
标签:

人口研究

                   怎样对待数据史料——从学术的角度看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数据史料,历来存在两派意见。一派倾向于把它视为现成的统计数字,拿来就排比计算,特别是在“计量学派”的眼中。一派则主张先要弄清它的内涵,“综合”之后,再作“分析”,代表人物有黄仁宇(参见《黄河青山》);而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何炳棣(参见《中国人口研究》中《丁的内涵》一章)。施坚雅则因中国数据史料的不大可靠,一度转向日本史研究。这,可能也使美国许多“年鉴学派”的追随者,大为丧气。

我本是学经济史出身,“出道”不久,在80年代初,就因研究清代耕地、人口数据问题,而受到老一代学者的称赞,包括我写的关于清代人口的“考据性”文章(参见《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页77111)。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际交流会上,我也曾跟哈佛的同仁表示,中国的耕地数字“不具可比性”,“没有使用价值”(这无异批评了珀金斯《中国农业发展》一书的核心论点)。

不错,中国拥有丰富的数据史料,但如何对待这些数字资料,如人口、耕地、粮价、亩产量,……以及地租额等等,却不是什么简单的问题。我初遇这些问题,也不免有许多疑惑,后来才发现,把它们想当然地当做一种(现代的)“统计资料”,拿过来就“现炒现卖”,作纯“理性”和“科学”的理解,恐怕并不妥当。对于这些史料,必须深入它的内涵,如果不能破解这层意思,我们历史学家可以说就没有尽到责任。

连国家最基本的数据都弄不清楚?为此我曾经很瞧不起那些“旧统治者”。但现在回头来看,自一百年来,中国就没有进行过土地丈量,至今“航测”所得的20亿亩耕地,既无法与原有面积对号(统计数字是16亿亩),也不为各省所接受。人口数字,在最近十年也成了一笔糊涂账(所谓13亿人口8亿农民,已经说了多少年啊)。所以我们不能不改变态度,并设法理解:历史上为什么这样去做(不把基本数据弄清),它有何道理?这里面恐怕都包含有许多“学问”,也属于我们历史学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现在中国已是一个现代国家,“理应”把这些数字都弄清楚了的。遗憾的是,我们仍面对了一笔笔“糊涂账”。我们面对的,仍然是研究“古代历史”时所面临的那些问题。

这是我一向所主张的学术方法,所以,当那些博友们对我说,相信官方的数据吧!不要再说中国有很多人口啦(如13亿以上)!诸位,你们就可以理解我是多么的“尴尬”。

所以,我与友人的分歧,一在是否“从事政治”以及“上奏摺”从政,一是在思想学术方法上,也有我们“立场”的不同,而不得不予辨明。

盖对那套官方统计数字,有人“信而不疑”,我却很难做到;而我的“看家本领”之一呢,又是如何破解这些“(数据)史料”,要我放弃一贯的立场和思想方式,怕是不那么简单吧!

如何“勘破”史料表层以下,这也是我此次赴法访问感受最深的一点。为此我曾写有一篇博文(《法国人与中国学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