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有感
(2009-09-03 09:57:20)
标签:
杂谈 |
不管是什么原因(如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一类),我已开始有所“收敛”,甚至对一些研究课题(如“十八世纪经世学派”),也打算“带走”而“不作”了(或任由他人“盗作”)。但我还是买了一些有关的书籍,“闲时”读读。其中就包括对章学诚、袁枚等人的集子和有关的研究。
据说,袁枚为了夺取他的“话语权力”,有意识的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雅集”(在“随园”几乎无日没有文人饮宴聚会)、“诗会”、收集和出版“诗文集”(包括他人的),等等,这样一些“前博客”时代的活动。当然,今天这些活动依然存在,但如果有了“博客”,恐怕就更方便了,不用出门似乎就能办到了。
比如,任何未曾谋面的朋友都可以“寄信”给他,由他适当的展现出来,而不必计较是纸质出版物与否?他也可以在“博客”上恣意发表诗文,不怕别人不知道(当然名气越大越好,像袁某人那样)。
记得我读大学本科时(山西大学历史系),同学之间就讲了许多村里的“故事”,大多都是亲身经历。大家同学几年,慢慢熟悉起来,这些东西就在宿舍里流传,不再有所顾忌。我至今还能记得一些。包括一些类似“子不语”的故事。
不知道那些同学现在怎么样了?他们知道我的博客与否?否则就可以给我来信,把他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东西发过来,岂不妙哉?
这,不也是一种很可观的景象?
这和我刚开博客时的感觉已大不一样了。
袁枚以一介文人,退休七品大令,毕竟获得了他的“话语权”,并在当时即造就了极大的影响。但是,这不仅是由于他的“诗”,也在于他的“文”,包括对乾隆朝政(如“资送留养”制度),对地方大吏(如总督黄廷桂)的批评;还有对“考据学”的激烈抨击……
或许,我将来就找一个学生,专门来作袁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