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调“是什么”而非“为什么”,之四

(2009-07-11 14:14:13)
标签:

学术思想交流

                  强调“是什么”而非“为什么”

一般人总爱追问:这件事是什么原因?殊不知,许多事物是无所谓“原因”的,即使有,也是个“大概其”,万不可太当真的。古代有个故事,叫“盲人摸象”,大家就跟着笑话那些盲人。其实,能像他们那样,摸着一点,就说一点,摸着鼻子,说是鼻子,摸着大腿,说是大腿,就很好了。“原因”,哪里是那么容易找出来的?承认自己是一个“盲人”,是一个“普通人”,保持一定的谦虚,也许正是我们应取的立场。

举一个例子来说,所谓“现代化”是从哪儿来的?“现代化”又是怎样在国际间“传播”的?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恐怕都很难说清。

古人好像很少谈“原因”,有的时候说起,也并非是说“缘因”,而是一种“表达”和“说明”的方式。比较起来,我们是太“卖弄聪明”了。

因此,我尽管认为:(对于一项研究来说)提问最为重要,但也反对“随意”的“无限”提问(参见博文:“问题不能滥提”)。照此一路追问下去,一直到所谓“决定性原因”,甚至“终极原因”,又有什么意义?

    史学是强调“是什么”,而非“为什么”的学问;一般而言,讲清楚前者也就解答了后者。比如,在一项研究中,说有“反行为”这样(或类似的)一种现象,就“够”啦,如果能上升到某种理论,当然更好(当年评小书为不被看好的十本好书时,就因为出版社删去了理论性的一节,而使一些读者无法将其定位)。对史学家而言,历来最受重视的,就是你“发现”了什么(事实),之后才是其他(而且不管什么理论不理论,关键是要把问题说到点子上)。(之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脏心眼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