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行为”类似于“潜规则”(学生答卷)
(2009-06-20 10:13:33)
标签:
我的校园杂谈 |
……问题在于,以前我国的农民真的具有这种与官方有意识互动的能力吗?关键在于(农民行为)的实际结果和其动因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影响上(可能)是“建设性和破坏性”并存。“反行为”的改良性、缓慢性是不容置疑的……个人认为,要把反行为看成是民众向政府有意识的政治诉求来理解,还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才行。所以说,高老师的“反行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超前性,目前这门学问一定意义上不受广泛重视也是较为合情合理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会真正大放异彩。(谢T)
相对于那些“不好”的概念(弄虚作假、磨洋工等)具有过于强烈的道德预设,“反行为”则中性的多,可以指带农民群体中的诸多“潜规则”。相对于“弱者的武器”不断考察社会精英和地主阶级,“反行为”涉及农民、农民的精神生活。不但农民,其他社会群体也必然有“反行为”,如当代网民。(董Q)
“反行为”是一个中国理论,也是一个社会学理论。“弱者的武器”是农民在压迫下的挣扎与呻吟,“反行为”可以比作看似平静的海面下的汹涌的暗流,可以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其研究的意义,正在这里。 反行为还是一门为人处事的哲学,用一种圆滑的手段,像太极一样,化暴戾于无形,然后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张ZQ)
(弱势的一方)都有“经手权”,这大概是“反行为”能有效实行的前提,而强势的一方,无法直接进行管理,他们的要求即使已被承认,也会被打几个折扣。以柔克刚,水滴石穿,就是这种“反行为”的力量所在吧。如张作霖之对付日本人。(李CY)
我认为,“反行为”在人事管理中也有很多应用之处,我从中得到很多启发。(石LP)
“反行为”就是“阳奉”“阴违”;具有自发性(没人教他们启发他们这样做);它的“反”不是“反对”,而是我仍有我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反行为”是一种“武器”,可以为上下层之间创造某种“弹性空间”,弱者、强者相安无事,所以自古就有“水至清则无鱼”的说法。(张DM)
在我看来,“反行为”就是一种“群体对于偏离群体意志的体制、政策等不可控因素的无意识的、非直接的修正行为”;是一种“隐忍的”行为方式;是“明的不行来暗的”;以“大面上顺从”为前提(它高于其他行为,其他行为都以顺从为掩护);“好”的体制、政策也有可能遭到“反行为”。(甄Y)
“反行为”理论实质上是在社会学领域对人类心理的揭示,可以推而广之为普遍存在于人类有意识以来,有阶级对立,有上下级,统治与被统治的层级以来的全部历史之中,包罗万象;它开辟了新的思路——关注人的行为、人的心理;可以指导政治学、指导法学、指导商学。(石PH)
“反行为”概念的提出,具有“颠覆性”,把以往人们实为意识到的(甚至包括当事人)的一段历史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前,具有重大的意义;“反行为”让人的思维得到扩展,在现实生活中,不单单农民存在反行为,许多方面都存在,例如学校、政府部门,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现实世界。(罗L)
中国人在心理上的性格都有“反行为”的因素,包括学生如何对待沉重的课业,商人如何“合理避税”,下级如何完成领导派给的任务,以及人们如何对待法律、政策、条文等等。由此我认为“反行为”这一提法是可以推广的,在所有人和人的关系中都可以有所体现。(何S)
无论从时间还是范围的角度,“反行为”都有很大的普适性,如高考中教育部门和学生“共谋”演出的(作弊)大戏;“反行为”甚至可以被看作生活的常态,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有漏洞的,就为“反行为”提供了人性的基础和制度土壤。(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