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偶得,十四
(2008-12-09 09:54:18)
标签:
文化 |
十八世纪经世学派
“十八世纪经世学派”也是我的一个“发明”,所以也遭到很多“反对”。
在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中,一向最受重视的就是“考据学”了,其他则几无地位可言。为此,相对于孔门的“德行之科”(义理之学)、“言语之科”(辞章之学)、“文学之科”(考据、汉学),曾国藩特增“经济之学”(“政事之科”),为儒学四要项,“缺一不可”。张之洞亦称“理学家”外,尚有“经济家”一名目,“其奏议公牍即是著述,或在文集,或在《切问斋文钞》及《经世文编》中”;“不惟读其书,并当师其人耳”。
儒家(不等于理学家或考据学家)《大学》的八条目,虽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在“治国”、“平天下”之上。于此立定脚跟,超越宋明,回到先秦儒家,企图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正是清代十八世纪“经世学派”的志向(参见“最后的耶稣士”,《中国文化研究》2006:4)。
其实,《皇朝经世文编》中收集的主要就是十八世纪的作品。“经世之学”不仅存在于十七世纪(胜朝遗老),及十九世纪(所谓改革派),也存在于十八世纪,只不过内容大有不同罢了(参见“18世纪经世学派”,《史林》2007:1)。为此,必须开阔眼界,看到自皇帝至政府官员一派人的思想作为(如曾国藩即把陈宏谋奉为讲“经济之学”的楷模,“立意崇尚之”;关于陈宏谋,参见罗威廉《救世》);而不能像一般学术思想史研究一样,局限于那些经学家。
在清代“经世学派”的“谱系”中,陆世仪、陆燿皆具有重要的地位(参见余芬:“陆世仪的经世思想和他的历史地位”、苗华国:“陆燿经世思想研究”,2006,硕士论文),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些。
这是我的一项尚未完成,也不一定非要完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