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志愿者的采访提纲与答复

(2009-05-20 01:45:00)
标签:

志愿者

采访提纲

余震

陆航团

北京

文化

                关于志愿者的采访提纲与答复

采访者:《文学报》社长兼主编陈歆耕

志愿者:潇潇

 

(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希望你能提供详尽的书面答复,根据您提供的情况,我可能还会做必要的补充采访并到实地考察)

     一、去灾区前本人的生活状态(其中包括一些基本的情况:如职业、简历、所在地、性别、受教育情况等等,另外,还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对社会、周围环境、人生价值观的一些基本态度和认识,家庭生活情况,如属于个人隐私部分可以隐去)

   潇潇,女,四川人,现居北京。1983年开始写诗,发表作品。1988年获首届“探索诗”奖。1993年主编了中国现代诗编年史丛书《前朦胧诗全集》、《朦胧诗全集》、《后朦胧诗全集》、《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全集》。1998年就读于人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班,1999年长诗《另一个世界的悲歌》被评为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之一。2005年出版诗集《树下的女人与诗歌》。2006年获“中国第三代诗歌功德奖”,2008年6月6日获“一寸心,万里援”抗震救灾志愿者证书,2008年7月获“汶川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奖”。现任“现代诗歌研究院”秘书长,《现代诗歌报》执行主编。

   曾多次被北大 清华人大等大学邀请去参加作品朗诵会。1995年与作家王小波(已故)、诗人兼剧作家周静之等作为佳宾参加录制了中国首次电视读书节目。这期节目开创了中国电视读书栏目的先河。

   2003年为中央电视台策划、设计、编辑出版了大型综合画册《开采未来》。这是一套特别策划、设计制作的精品画册。

 

    二、去灾区前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你?(一个电视镜头、一条灾区新闻或友人的鼓励等等)出发前你思想上有过犹豫和彷徨吗?你对去灾区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是否有足够的估计?你单位的领导、亲友的对你行为持什么样的态度?你去灾区的主要动因是什么?(想体验生活,创作出反映抗灾的作品或其他)

    地震刚发生时,没有想到那么严重,第二天当听到朋友说灾区死了3000人,我还不相信。后来看到电视中对灾区的滚动报道,灾区的惨状和救援者的奋不顾身,我忍不住哭了,那些天都是在泪水中度过的。每天一打开电视,心都被生与死的场面强烈地冲击着,震撼着,从来没有这样面对自己的同胞,感到揪心地痛,心真正在流血。除了捐赈,不知道还能为灾区做什么?正在这时,看到中央电视台有一则中国妇联招募心理辅导志愿者到灾区的广告,我很激动,觉得有机会亲自去灾区为灾民做点事了。我把当志愿者的想法告诉了我很信任的一个朋友,他非常支持我,鼓励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马上查114拨通了中国妇联的电话要报名去灾区,可中国妇联说报名具体事项归四川省妇联管,于是我要了号码,立即拨通了省妇联的电话,省妇联的人说,他们主要招募的心理辅导者都是四川的志愿者,而且报名的人非常多,我在北京,离灾区那么远最好还是不要去。我很着急,心里一旦决定要去灾区,在北京就一刻也呆不住了。正好由中国自驾网、大旗网等网络媒体发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和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授权,由广大网友志愿者积极响应和参与的“不抛弃,不放弃,抗震救灾爱心行动”,正组织志愿者自驾车到灾区运送抗震救灾物质,于是我报名参加了这支队伍,这一天是5月17号。当天下午,我就到堆放物质的建外SOHU加入了搬运救灾物质装车的队伍中。    晚上10点半,救灾物资基本全部装上货运卡车,我才回家吃晚饭,准备去灾区的衣食物品等。我们队伍一共15辆车,18号早晨5点从北京出发,一辆车为一个小组,我们小组五人约好早晨4点半在华威桥西北方河南大厦门前先集合,然后再与大部队会合向灾区开拔。

    三、你是通过何种途径去灾区的?徒步?火车?飞机?长途汽车?或自驾车?途中有什么曲折?随身携带了哪些东西?

    我回家已经很晚,商店几乎都已关门,由于出发的时间在即,我匆匆吃了点东西,就到24小时都营业的小商店购买去灾区的食物,我买了许多牛奶、面包、饼干、火腿肠、花生等食品,这是我一生中为出远门第一次带了这么多的食品,足足有一背包吃的喝的。因为我知道,到灾区再准备食物就困难了,也不愿意增加灾区的负担。准备的时间太紧张,我又住在北四环,要在早晨4点半赶到南城的华威桥与小组会合,我必须3点就出发,我已没有时间睡觉了,等把所有的东西准备好,已经是出发的时间了。临走前,我特意带上了我为汶川写下的诗歌手稿《汶川,祖国的心与你一起跳动》,我想,在灾区的日子像这样的诗歌是可以給灾区的民众带来鼓励和温暖的。我们小组的自驾车是白色别克商务车,车主名叫张基忠。我们车队18号天不亮从北京出发,翻越秦岭19号下午就到达了绵阳。一路上,志愿者们虽然以前大都不认识,但是个个都像兄弟姐妹似的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加油。在翻越秦岭,穿越隧道时,由于地震引起的山体变形,地质改变,一些隧道开始漏水,滴滴答答的水珠打在我们汽车的挡风板上,那种感觉就像隧道随时都有可能垮塌下来,我们车队以最快的速度穿越了漏水的隧道。连续马不停蹄的赶路,志愿者们虽然精神上都很高昂,但身心却很疲惫。这时志愿者们通过车上的无线步话机(手台)更加紧了频繁的联系,每一辆车都换着花样讲着故事,唱着歌曲,喊着各种加油的号子来激励大家。有时,这辆车与那辆车还PK谁的更精彩,一路上,志愿者们不顾一切往前赶的斗志再次把疲惫抛出了车窗。大家的情绪高涨起来。在路上,我们同车的几个志愿者知道了我是一个诗人,并先后传阅了我为汶川大地震写的诗歌手稿,这时,我们同车的一个志愿者拿着手台高声激动地向我们的车队喊话,让我給大家朗诵诗歌《汶川,祖国的心与你一起跳动》,于是,我们车队的所有车辆都把手台调到一个接收频道听我朗诵。我坐在车速130迈奔跑的汽车上,左手拿着诗稿,右手紧握手台,把气提到嗓子眼,开始飘飘忽忽在车上朗诵起来。在抗震救灾的高速公路上,我朗诵的诗歌以更高的速度同时抵达每一辆飞奔的车中,志愿者们静静地听着,我只感觉到了我朗诵的声音和汽车的马达声以及大家的心跳。是的,汶川,祖国的心与你一起跳动!

    四、请告诉我你在灾区担任志愿者的详细经历。一共在灾区待了多少天?你到过哪些地方?你如何解决个人在灾区的吃住行?生活上碰到了哪些困难,你如何克服的?你给灾区提供了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灾区最让你悲伤或感动的情景和事件是什么?你的心灵受到了哪些触动?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你是否有过危及自身安全的险情?在灾区你是否牵挂家人:父母、亲友、丈夫(妻子)、孩子等等?在非常艰难的时刻你是否有过动摇?

    我们志愿者车队与押送的三大卡车抗震救灾物质,于19号下午到达绵阳市。我们与当地民政局协调好,第二天一大早整个志愿者车队与押送的三大卡车救灾物质全部送往平武的抗震救灾前线。天已黑下来了,我们开始为晚上的住处发愁。当时,绵阳的宾馆大部分都因地震的破坏暂时不能入住,从北京来的志愿者,大部分都没有帐篷,一小部分人准备在车上将就,大部分人都只能住当地勉强能住的宾馆。我们纷纷自愿组合到宾馆的前台办理好了入住手续。我们背着行李挤进电梯,大家无不幽默地说:“嘿,绵阳人民都住街边帐篷,北京来的客人都住高级宾馆了。”我们到房间,还没有洗漱完毕,服务员就打来了“报警”电话,让我们尽快离开房间,地震局的最新预报,当晚有6·8~7级的余震。我们无奈,只好向宾馆借出棉被、枕头,以一辆车的人员为小组单位,到处找空地把自己先安顿下来。第二天天一亮再到宾馆停车场结合,押上三大卡车救灾物质送往平武。我们小组的车在昏暗的绵阳街头转悠着,寻找着可以安顿我们几个人的空地,好不容易在街头的一角找到了一个大工厂,往里一看,真是喜出望外,有一大片空地闲置着,但有门卫看着大门。我们小组的大哥张基忠下车与门卫说明情况,请求能让我们北京来的志愿者暂时在厂房的空地上睡一晚,门卫非常热情友好地为我们打开了大门,嘴里还说着感谢我们志愿者的话。在这个昏昏暗暗的夜晚,我们都被彼此的行动温暖着。这个夜晚,终生难忘。我人生第一次睡在五月的水泥地上,我把被子一半垫在身下,一半折叠过来盖在身体上。深夜的风吹在脸上,尘土的味道迷迷糊糊钻进了鼻子。南方的蚊子都成精了,居然与晚风、尘土一道在我们的脸上骚扰不停,即使两天两夜没有睡觉,我也难以入睡。最后还是疲倦战胜了一切,我顺手扯过自己的夹层外套,严严实实地盖在了脸上,只是呼吸有些困难。这一夜无梦到天亮。

    20号天一亮,我们就从地上起床了,草草地洗漱完毕,在街边小摊吃了一碗米粉,就与车队会合浩浩荡荡开向平武了。其实,平武是5·12地震的重灾区,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媒体还没有大量报道,所以我们当时也并不了解具体情况,按照民政局提供的灾区救助点,我们志愿者只想尽早一分钟赶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平武的路上,越往里走,路越烂。我们的车队一直盘山而行,往往左边是高山,右边就是悬崖,或者河流,本来就狭窄的公路在地震后有些路面一半都悬在空中,护栏就像被折叠过一样,弯弯扭扭挂在裂开的公路边上。我们时不时地看到余震后的山体冒着青烟,当地灾民说,冒青烟的地方说明山体正在余震中。大约上午10点左右,我们抗震救灾的车队就在平武的一个村庄被迫停下了。我们的车队一半被山体滑坡的泥石流挡在了途中。这个村在5·12大地震时,整整一个村庄,几乎都被移动的山体埋在了下面。现在一个村就剩两处危房在山脚,表示原来这个地方曾经人声鼎沸,可惜现在呈现我们眼前的,除了公路两边依然在余震中悄悄滑动的山体泥石流,就是脚下刚被解放军用炸药炸开的一条河流,整个村庄的生命和建筑都埋在我们脚下的深土里。地震时,由于两山相撞的巨大能量,整个地貌都改变了,别说一个村庄人的尸体,就连路旁三、四层高楼房的尸体都被彻底埋葬,不见踪影。我站在这个死寂的村庄上,依然能感到7天前的山崩地裂。我从来没有这么面对自然的群山感到痛心和绝望!人类的生命在自然面前实在太脆弱了,活着就应该感谢生命!正是站在这片新鲜的掩埋了我无数同胞的土地上,我遇见了两个农民呆呆地蹲在临河的公路边缘,有一种不祥的感觉笼罩我,听旁边的人说,这两个农民的房屋和全家老小三代在5·12那天都被从天而降的大山活埋了,到现在连一丝残留物都没有找到。他们的生活除了记忆,仿佛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实在太残酷了!我走向前,轻轻蹲在他们的旁边,用我觉得最合适的语言安慰着他们,希望他们在绝望的边缘能够感到哪怕一点点温暖,虽然我知道,他们心灵的创伤也许这一生都无法抚平。但是他们那忧伤而绝望的眼神和发自肺腑的伤痛深深震撼了我,我在他们脸上看到了人类最无助的表情和绝对的孤寂!那样的眼神,我永远都忘不了。

    两个多小时后,路终于抢修通了,我们车队再次集合向平武的目的地进发。越往前走,越看到公路被地震弄得畸形怪状,很难想象我们是在公路上开车。终于,我们的车队又停下来了,这一次不是泥石流,而是彻底没有路了。我们只能原路返回,把救灾物质运往别处。我们的车队开始在原地艰难地一厘米一厘米往回调头,正在这时,余震又开始了,所有的志愿者都感到了震动,但没有一个人惊慌,车队依然在缓缓的,小心的调头中。我在心里默默虔诚祈祷,希望我们车队都能平安离开死神的怀抱。到今天我都难以想象在那条纯粹是泥巴和烂石头组成的半条泥路上,我们那三辆载重几十吨救灾物质的大卡车是怎么调头的?这真是一个奇迹!

    按当地政府的安排,我们把救灾物质送到了另一个抗震救灾物质站。我们所有的自愿者,男队员力气大的跳上大卡车往下卸货,体力弱的和女队员自动在下面排成队接传进仓库。救灾物质卸到一半时雨下起来了,我们加快了速度,必须在大雨前离开这个山区,否则随时都会遇上泥石流。三大卡车几十吨的货物,我们北京来的几十个自愿者三下五除二,大概用了不到两小时就统统卸进仓库了。大约下午4点15分左右,雨越下越大,我心里很担忧,希望所有的自愿者都能安全返回出发地绵阳。于是我又在心里默默祈祷。当我们返回绵阳城里已是晚上9点之后了,这时我才想起中午只省着吃了一些干粮,还把从北京自备的干粮送了一些给一天都没有吃东西的灾民,感觉肚子好饿!我们在城里找了一处餐馆,志愿者们自愿组合一桌坐下,谁都懒得洗手,围着一桌饭菜就狼吞虎咽起来。而这一夜,我们还是不能住宾馆,当晚预报余震6·8~7级,我们只好在大雨中返回那个工厂的空地上睡在雨中了。还好,自愿者们匀出了一些帐篷给我们,这一夜我隔着薄薄的帐篷,听着雨水打在头顶上,浑身的汗味和疲劳在雨水下小小的空间里环绕,让我终生难忘。

    5月21日,我从充满水气的帐篷中钻出来,天已大亮,雨终于停了,路面依然东一滩水,西一摊水的。又是草草洗把脸,吃点东西,不到8点我们就出发了。先到了秀水镇牌坊村送救灾物质,再到了千佛山、小坝等地送救灾物品。大约上午11点左右,太阳照在人身上就像要冒青烟,一夜的雨水加上反常的太阳的烘烤,空气实在闷热难当。就在这时,我们在小坝遇见了解放军和唐山来的那几个著名的自愿者一起在废墟上挖尸体。虽然我们都带着口罩、手套,站在废墟上,那股浓烈的尸体腐朽味道直往鼻子、喉咙里钻。

    从小坝返回千佛山的时候,我们还遇见了另一支新疆的自愿者队伍,他们是新疆环塔红十字会联合救援队。他们在招募新队员,我听到消息很高兴,如果他们肯收编我,我就可以再多为灾区做一些事,否则第二天就回北京了,真觉得自己没有为灾区做什么,会很遗憾。我很幸运,在队长孙克武的细心考查下,我通过了。我是作为心理辅导者留下的,队长说,灾民需要心理辅导者,长时间留下的自愿者更需要心理辅导,因为自愿者的来去都是自由的,没有人强迫你一定要留下来,所以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要坚持下来非常不易。而这支队伍安营扎寨的地方,水源早被污染,根本不能使用。队员们除了喝的矿泉水,好久都没有洗过脸了。我们约定好,等我完成北京的任务,晚上就加入他们的队伍。

    下午1点15分到达沸水镇,下午4点到6点我与张基忠、以及另外两位北京的自愿者到绵阳第七中实验中学捐赈帐篷、药品。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我为学生们朗诵诗歌《汶川,祖国的心与你一起跳动》,接着我们自愿者开始与学生们一起交流,我们想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在以后的救助中会更有效一些。6点22分,我们又到了妇幼中心送妇女儿童用品。这一天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救灾物品分发完,第二天一大早完成任务的自愿者们集体返回北京,而我将幸运地继续留下。当我们完成所有的工作后,已是晚上9点左右,等吃完晚饭,再从市区把我送到千佛山下,已是深夜1点过了。后来因为堰塞湖可能随时垮塌,省红十字会把我们临时调到了成都火车东站搬运滞留在那里的大量抗震救灾物质。我们搬运了3天,红十字会又把我们整个队伍调到了绵竹的拱星镇中心村为农村的孩子搭建帐篷学校。最初我们4个人分为一组,分头到各个村调查受灾学龄儿童的情况。我正好被分到了白溪河村,离中心村我们的营地最远。这一天我与三位男队员一道,从早晨出发到晚上归队,走过了我一生中最远的路程大约十多公里。当我回到营地看到队友们热情的问候时,居然一点也不感觉累,原来自己打破自己的极限感觉是那么的好,心理自豪极了!坐都没有坐一下,就洗洗手,拿着大瓷碗到锅里盛饭菜去了。别忘了,我们从早上出发,除了中午吃的一块压缩饼干、两小根火腿肠和两瓶矿泉水外,肚里就剩下咕咕叫了。

    我们加速度地为村里的孩子搭建帐篷学校,希望能赶在“六一”儿童节这天,孩子们都能坐在临时教室里过一个欢快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天来临之前,我赶回成都,约着曾在西藏当过兵的梅村芬姐一起为村里的孩子们购买了节日的糖果、糕点。连夜我还为孩子们创作了另一份礼物,那就是我为孩子们特意赶写的诗歌《六一”给汶川大地震中幸存的孩子》。“六一”儿童节这天一大早,我们带着孩子们的节日礼物赶回了中心村。这一天,孙队长带队,所有的车上都装满了给孩子们的礼物,我们去了好几个村子。我看见孩子们在新搭建的帐篷学校里开心极了,他们的笑容在一场浩大的灾难后显得无比鲜活、灿烂!

    6月2日我在灾区做自愿者已经半个月,我们现代诗歌研究院的许多工作都需要我尽快回去做,我不得不在这天返回北京了。由于六月一日,我得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救援的直升机在映秀失事,他们是我采访过的陆航团和认识的飞行员,我非常伤心、难过,一种疼痛在心里久久地翻滚。这是我从5月18日到灾区做志愿者以来最难过的日子。六月二日,在回北京的飞机上我为那些失踪的英雄们写下了这首怀念的诗歌——《向天空敬礼》。这是我内心深处对那些失踪的英雄们的敬佩之情和深深的怀念。(后来,于6月10日10时55分在邱光华机组执行任务航线附近的深山峡谷密林中被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成都军区陆航团的英雄们是一群翱翔天空的战鹰,他们把青藏高原的“死亡航线”硬是变成了“空中走廊”的平安大道,在5.12的抗震救灾中他们又创造了5项第一: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将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从团长到一些飞行员我都采访过,几年前,我还亲历过他们的飞行。今天这一切恍如在眼前……

    五、从灾区回来后,这段志愿者的经历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作或其他)?你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人生有什么新的认识?

    从灾区回来后,刚开始感觉心理上有些不适,感觉这个世界的运行与在灾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在灾区,自愿者们完全无私的奉献,人人比高尚的情操,感染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人。而回到常态生活中,常常让我们失望。我不仅感受到人性的多面性,我更加深切感受到生命的两个极端,一方面生命的承受可以超越极限,另一方面在自然面前又是那么脆弱!

    六、请提供你在灾区参与抗灾和生活的图片10张左右。如果不能用电子文本发过来,就请将冲印的照片寄过来。再次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浪费了你的贵时间,深感不安。

 

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文学报》社长兼主编陈歆耕先生采访了近500位志愿者,完成了一部汶川大地震以来,极具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报告文学力作:《废墟上的觉醒》——关于汶川大地震志愿者的问卷调查,并于2009年4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