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布洛克马修 |
布洛克的“马修”系列继承和发展了硬汉派推理小说。在他的作品中,情节、场面、人物关系等较雷蒙德·钱德勒等硬汉派前辈更加立体化、复杂化,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大片的味道。同时,劳伦斯·布洛克并没有把作品打造成只追求宏大场面和感官刺激的“商业大片”(布洛克不是中国的某些导演——为了国际大奖用钱烧出些空洞无聊的“场面大片”)。“马修”系列保留住了硬汉派推理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将马修·斯卡德的生活与侦破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纽约,更加突出了作品中所要表现的社会现实与人性表象。可以说,多次荣获“埃德加·爱伦·坡”奖和“马耳他黒鹰”奖的劳伦斯·布洛克无愧于当代最杰出的硬汉派推理作家的称号。
但推理小说毕竟是存在着某些较为固定的模式的,劳伦斯·布洛克也很难免俗。他的作品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公式化的情节,让人读来似曾相识。好在布洛克在处理这些公式情节时很是自然得当,所以不会让人感到雷同生硬,反而有一种亲切之感,更加拉近了与“马修”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与主题的深化。由此也不难看出劳伦斯·布洛克深厚的写作功力。
新星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了九部“马修”系列作品,我都已一一读过。九部作品按写作时间顺序依次为《父之罪》(1976)、《在死亡之中》(1976年)、《谋杀与创造之时》(1977)、《黑暗之刺》(1981)、《八百万种死法》(1982)、《酒店关门之后》(1986)、《刀锋之先》(1989)、《到坟场的车票》(1990)和《屠宰场之舞》(1991)。我最为喜爱的一部是在1992年被授予“埃德加·爱伦·坡”奖的《屠宰场之舞》。
下面我就列出劳伦斯·布洛克的“马修”系列中的十个公式化情节——这决不是讽刺,更不是批评。了解了这些情节,会有助于你更加游刃有余地阅读布洛克的作品,体味作品中的深意。
1、永远喝不完的波本酒;
2、百般无聊的戒酒会演讲;
3、不愿提及又总是不得不提及的误杀小女孩的经历;
4、将侦探收入的十分之一随机捐赠教堂;
5、寄给前妻和两个儿子的生活费;
6、妓女是马修侦破中避不开的群体;
7、自然而然的一夜情;
8、酗酒、暴力、性、毒品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9、凶杀手法残忍得令人不寒而栗;
10、马修的结案方式通常是“以暴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