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有哪些类型?常用栽培品种有哪些?
标签:
农业科技 |
分类: 蔬菜 |
有茭白(Zizania
latifolia
1
一般而言,单季茭白指仅能在秋季采收一次产品的茭白品种。单季茭白栽培时,传统为春季定植,实行一年生栽培,或一次定植连续多年(2~4年)栽培。约10余年前浙江省创新推广的一种单季茭白栽培技术中,第一年秋季定植,翌年先后采收夏茭和秋茭,实现了同一年内“一茬双收”。
双季茭白指能在当年秋季采收一次肉质茎(称“秋茭”),并且翌年春夏季又可采收一次肉质茎(称“夏茭”)的品种。有的双季茭白品种采用春季定植,有的则采用夏秋季定植。春季定植的双季茭白品种通常为夏秋兼用型品种,夏秋季定植的双季茭白品种一般以采收夏茭为主。
2
茭白膨大肉质茎是茭白的主要产品形态。从本质上讲,作为蔬菜用的“茭白膨大肉质茎”为“茭白植株+菰黑粉菌”复合体,菰黑粉菌
2.1
茭白原为短日照植物,只有在短日照(即:短于临界日长的日照)条件下才能抽生花茎和孕茭。这一特性,在单季茭白品种类型中明显保留,即单季茭白品种孕茭需要短日照诱导。[4]
10余年前,浙江省茭白产区开始在省缙云、磐安及武义等地推应用单季茭白“一茬双收”栽培技术:第一年9月底开始育秧,10月底~11月中旬(初霜期前)大田定植,冬季湿润越冬;第二年5月底~6月中旬采收夏茭(产量2000 kg/667m2)、割茬,9月中旬~10月中旬采收秋茭(产量3000~3500 kg/667m2)。[5]选用单季茭白品种有金茭1号、美女茭、北京茭、浙大茭、丽茭等。该项技术是单季茭白栽培技术的一项创新,创新的结果是比传统单季茭白栽培多采收一次夏茭。该技术的核心有2点:薹管育秧。育秧用薹管采集田块为单季茭白种植大田,采集时期为茭白产品采收期结束后(9月底~10月初),采集种株要求“长势整齐”、“成熟集中”、“高产优质”(孕茭率高且结茭多、商品性好,不可选雄茭或灰茭植株)。薹管育秧地点为专门预留的育秧田块,宜为相对低海拔地区或平原地区(育秧田与定植用大田面积比宜为110)。秧苗高20 cm时即可用于大田定植。具体的薹管育秧技术参见参考文献5、6、7。[5-7]提早定植。前茬茭白采收后及时耕除残茬,清园整地,于10月底~11月中旬(初霜期前)大田定植,加强肥水管理,保障植株越冬前有一定生长量。相比春季3月定植植株而言,越冬前定植的植株萌发更早。
单季茭白“一茬双收”的特点是形成“夏茭”,对其理论基础尚不清楚。[5]如果根据单季茭白孕茭需要短日照诱导的光周期理论,对比分析单季茭白“一茬双收”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笔者推测其“夏茭”形成的原因:“薹管育秧”和“提早定植”使得诱导孕茭的光周期敏感期提早出现在了春季短日照期内(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时期),进而提早具备了孕茭条件,因而,可以形成一季“夏茭”;或“薹管育秧”和“提早定植”形成的植株,在越冬前已经感受了光周期的刺激,并且这种刺激效果得以传到至翌年春季,进而孕茭形成“夏茭”。这里,涉及到诱导“一茬双收”单季茭白品种孕茭的临界日长问题。结合产区日照长度周年变化情况及“一茬双收”单季茭白品种的“秋茭”采收时期,推测临界日长大约为13 h左右。
2.2
整体上讲,孕茭需要较为冷凉的气候。双季茭白对于日照长短的敏感性已经不明显,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均可孕茭。不过,双季茭白可根据膨大肉质茎的形成对温度要求的差异,分为低温型和高温型两类。其中,高温型孕茭适温为22~26,品种如广益茭、梭子茭、刘潭茭、中介茭、宁波四九茭;低温型孕茭适温为18~21,品种如晚茭、桐城茭、小蜡台、蚂蚁茭、八街茭、两头早、中秋茭。在武汉地区种植的双季茭白品种,一般秋茭采收始期在9月底以前的品种,基本属于为高温型;秋茭采收始期在9月以后的品种,基本属于低温型。通常,高温型双季茭白品种的秋茭早熟,而夏茭迟熟,其秋茭和夏茭产量均较高,为夏秋兼用型;低温型双季茭白品种的秋茭迟熟,而夏茭早熟,其秋茭产量较低,夏茭产量较高,栽培上以采收夏茭为主,秋茭为辅。[8、9]
2.3
在生产实践中,随着种植地区海拔高度等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栽培技术的采用,部分品种的结茭习性会发生变化。如前述,有的单季茭白品种可以通过年前薹管育秧和定植等措施,翌年增收一季“夏茭”,实现“一茬双收”;有的双季茭白品种,向北引种或向高海拔地区引种栽培,则双季结茭习性则显得不明显,有时甚至只能采收一季。[4、10]我国台湾地区,甚至有人通过补充光照,调控茭白栽培模式,进行多年生栽培,一年采收三季,实现茭白周年生产。[3]
3
作者:刘义满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