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探访北京民间流动图书馆

标签:
欧洲时报民间流动图书馆徐大伟 |

北京国子监官书院胡同30号,一个幽静的四合院,这里就是“民间流动图书馆”所在地。在一个房间里,码放着3000多本书,墙上写着一行字“同胞们,求求你,读点书吧!”紧挨着的是一个阅览室。图书馆每天9点开门,晚上6点关门,节假日无休。任何人都可以来看书,临走的时候,只需签个名,就可以带走一本。民间流动图书馆创始人的徐大伟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今年37岁的他,在北京国贸开着一家广告公司,任董事长。2010年10月25日,他自掏腰包,开创了国内第一家赠书的图书馆,取名“民间流动图书馆”。为了让自己的切身经历影响更多人,让书籍的力量改变更多人,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民读书改变命运的运动。在这项赠书工程中,民间流动图书馆所有购书、寄书、场馆租赁、活动支出、员工薪水等一切费用均由徐大伟一人承担。图为官书院胡同。(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广林摄)
北京时间1月17日,一缕阳光洒在这间图书馆的外墙上,“书香中国,人人传阅”八个字格外醒目。书馆每天9点开门,晚上6点关门,节假日无休。任何人都可以来看书,临走的时候,只需签个名,就可以带走一本。(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广林摄)
接近晌午时,“民间流动图书馆”暂时关闭,年轻的读者到馆外放松。“好书赠送,传书于民”,民间流动图书馆定期不定期地向各大院校、社区、希望小学、偏远贫穷地区、革命老区、进城打工者免费赠送最新最好的图书。(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广林摄)
在“民间流动图书馆”一个房间里,码放着3000多本书,墙上写着一行字“同胞们,求求你,读点书吧!”紧挨着的是一个阅览室。谈到立馆的初衷,徐大伟说,理由很简单,自己是读书的受益者,希望更多的人用读书改变命运。“创业之初,我是‘三无人员’,无背景,无关系,没有钱。读书让我拥有了现在的一切。”徐大伟说。(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广林摄)
几位青年人在“民间流动图书馆”内品味书香。(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广林 摄)
“书馆如今在北京小有名气,来这里的有游客,有外国人,也有很多学生。”管理员介绍:“平日里每天客流量二三十人,周末能达到上百人。工作闲暇,我们还会走到地铁站、广场上,向路人赠书,推广“传书”的理念。”(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广林摄)
几年来,民间流动图书馆多次向贫苦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学校赠送了大量书籍。仅2014年一年,“民间流动图书馆”免费赠出图书共77554本。(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广林摄)
图书馆中间的桌子上,有一本“读者留言”,记录了众多读者的心声。(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广林摄)
到访读者在这个特殊的图书馆内选书、阅读,并分享知识带来的喜悦。(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白广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