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民间流动图书馆粒粒微尘献爱心

标签:
徐大伟民间流动图书馆神州杂志 |
本刊记者
记者近日发现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它是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创建于2009年2月25日。作为中国首家公益图书馆,民间流动图书馆向社会捐赠图书数量已高达7万多本。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是,它是赠书而非借书,唯一的要求是读者要把这本书传阅下去。无论读者年龄大小,来自哪个国家,每人每15天可取一本书,并且无需归还。世上竟有这样的好事儿?无论你相信与否,这样的图书馆它确实存在。
http://www.szmag.net/upload/201407/10/201407101613460000.jpg
图书室内意味深长的标语——“同胞们,求求你读点书吧”
“同胞们,求求你读点书吧!”
国子监街应该是北京文化味最浓的一条街之一。漫步在这条街上,扑面而来的国学、书香气息会让人身心愉悦。我国首家公益赠书馆——民间流动图书馆就坐落在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30号。在很多块指引牌的指引下,记者好不容易才找到它。
图书馆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图书室、阅览室、仓库和一个几平方米的小院,图书的种类涉及历史、军事、经济、社会科学等10多类。图书馆营业时间为朝九晚六,所有节假日从不休息。
“全部面积加起来也就40平方米”。徐大伟说,小院每个月租金、购书、寄书等费用一年支出差不多50万元。而这些钱都是由他——图书馆的主人,徐大伟馆长一个人承担。
说到地方小,图书室更是小的可怜,里面却摆放着3000多本图书。记者进去的时候里面只有一个人在阅读,陆续又有几个人走进来选书,此时10平方米左右的图书室就显得特别拥挤。
拥挤的图书室突然传来一声嗤笑,记者应声望去,一位女士指着图书室东边墙面赫然写着的一排绿色大字念到:“同胞们,求求你读点书吧!”
“签个名就能把书带走,不用还”
“你们这里借书登记需要身份证吗?”一位慕名前来的女士问道。
“登记下图书的编号,签个名就能把书带走。也不用来还书,只要能把书传阅下去就行。”图书管理员对她耐心解释说。
“以前的时候是需要身份证,后来索性也就不再要求出示了。”图书管理员告诉记者。看来,这里的取书流程可谓简单至极,在管理员的桌前摆放着一本图书赠阅登记簿,只需要签个名儿,登记一下,就能把书带走。
因为每人每隔15天可以来这里拿一本书,李金喜先生就是这里的常客,他几乎每月都会来拿两本书。他告诉记者,自己2011年发现这家图书馆之后,便成为了这里的“资深”受益人。
图书馆的每本书上都有印章,印着“公益赠书,敬请传阅”。“免费赠送图书的目的是希望对方能将书籍传阅给其他人,这样传递下去,一本书就会使更多人受益”。
在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新上架的书,对于那些无法到馆取书的人,图书馆还会采用邮寄的方式赠书。“我们每周都固定到邮局为异地读者邮寄图书两三次,邮资也是我们支付。”图书管理员告诉记者。
翻开民间流动图书馆桌子上的“图书借阅登记簿”,截至今年3月20日,图书馆已累计寄赠出70125本(不含邮寄出的图书)。这个数字直观的记录着直接受益的人数,而间接受益人群更是无法估量。
说到传阅的情况,屋子里的人热议了起来。
“有多少人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15天可以在这里拿一本书,我的书柜里的书会就越来越多,即使这本书我把它丢到了厕所里,又有谁知道?”说这话的是另一位女士,她显得很激动。
身为老师的吴若凡女士就显得比较乐观:“我觉得但凡能来这里拿书的应该都是素质高的人啊!”
徐大伟也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感概:“我在想,我们赠送给广大读者传阅的这些书,现在在哪里呢?谁在读着它们呢?它们遗失了吗?它们被某些私心杂念很重的人据为己有了吗?它们被尘封一处了吗?”
一粒粒“微尘”献爱心
民间流动图书馆馆内共有两名员工,图书管理员是一名20多岁的女孩儿,记者问及她姓名时被拒绝了,她说:“还请你别把我写进去,这样违背了我做义工的初衷。”
原来,今年刚过完年,管理员姑娘了解到这是一家公益性质的图书馆,就慕名前来做义工。当时徐大伟给她开出2500元的工资,她就跟徐先生说,“您一分工资不用给我开,你们也不要把我当成一个员工,您就把我当成一个义工。”
为此,徐大伟既感动又欣喜。
原来,最早在图书馆帮忙的管理员是徐大伟的一个亲戚,后来有事不得不离开,后来又陆续招了几个图书管理员,每个人干的时间都不长。“有的干半个月就走了,因为工作相对来说很枯燥,给的工资那时候只有2000块钱,而2000块钱对于在北京打拼的人来讲,是很难生存的。”图书管理员“通透”却无奈地告诉记者。
另一位63岁的大爷,山东人,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徐先生的老乡,也姓徐。
“我平常吃饭在旁边的一家医院食堂,每个月600块钱吃的很好,徐先生给我开2000块钱工资,加上养老保险不少了,我哪出什么力?我看大门,别的地方看大门才1000多块钱!”说到这,徐大爷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意。
社会上的好心人不止这些,愿意奉献爱心的“微尘”们也越来越多。“图书馆的书80%是由徐大伟亲自去采购,20%是社会好心人捐赠,我们对来赠书的人会有一个登记,上面写着捐赠的数量和捐赠者的姓名,也有的人来了之后撂下书就跑,也有的人在登记簿上干脆就写个‘无名氏’,让人感动。”管理员对记者说。
就在记者采访的短短一个上午,就来了3位捐书者,其中一位大学生还记下了图书馆的邮寄地址,表示以后会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捐赠。这三人没有一人在捐赠的同时,再拿走一本图书馆的书。
桌子上捐赠登记簿上记录着开馆以来获赠图书的方式次数及数量,截至到3月20日,共获赠图书次数836次。“最多的时候有人一次性捐赠100多本,也有捐一两本的。”管理员说。
公益,仍在继续
http://www.szmag.net/upload/201407/10/201407101614371875.jpg
民间流动图书馆“希望书角”工程邮寄包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民间流动图书馆”,徐大伟制订了“走出去”战略,开馆以来,已启动“希望书角”“书香社区工程”“书女工程”等多个赠书读书工程。这些工程的基本目标都是100个,他希望用百分之百的用心,达到百分之百的目的。其中,2010年11月17日启动的“希望书角”工程进展最为迅猛,截至记者发稿前,已有91所偏远地区农村小学受益。
徐大爷告诉记者,民间流动图书馆不仅仅局限在这座小院里,每逢重大节假日还会上街免费赠书。如“世界读书日”“雷锋日”“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国庆”等节日。
图书馆也遇到过一些小困难。图书馆员工发书一般都会选择在雍和宫附近,因为别的地方城管不让发,“影响市容,影响公共秩序”。
民间流动图书馆的指路牌,被城管拆了无数次。“这里太难找了,指路牌都放的那么隐蔽!”那位来捐赠图书的大学生说。
“也有一部分人他来这里取书会以换书的形式进行,拿走一本小说,但他留下的永远都是专业性很强、又很冷门的书,也就意味着这些书永远都会留在这里了。”一位经常来这里捐书的女士指着书架上一部分似乎许久没人动过的书籍说。
“其实最大的困难是影响力太小”徐大伟说。
据了解,为了扩大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影响力,除了开通官方博客和微博,图书馆还建立了“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创办了《民间流动图书馆》报。
然而,这些书真的能传阅下去吗?不管最终结局如何,徐大伟的一句话表明了他的决心:“我要把一生创业收入以‘纯公益’的形式奉献给社会,想读书,没钱买,来我这里拿吧!”
神州网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