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体验民间“赠书馆”

标签:
民间流动图书馆《中国新闻出版报》徐大伟文化 |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4/UploadFiles_8513/201404/2014043010061552.jpg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4/UploadFiles_8513/201404/2014043010061574.jpg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4/UploadFiles_8513/201404/2014043010061515.jpg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4/UploadFiles_8513/201404/2014043010061541.jpg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4/UploadFiles_8513/201404/2014043010061625.jpg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4/UploadFiles_8513/201404/2014043010061638.jpg
□本报记者 韩东 文/摄
“你好小朋友,你是第71131位带走书的读者,请在这里签名,看完后要传给下一位小朋友。”随着民间流动图书馆管理员的解说,来自北京方家胡同小学的小朋友们,开心地拿走了自己喜欢的图书。
顺着官书院胡同“民间流动图书馆”的路标指引,前行大约100米,便是官书院胡同30号。这是一个不大的三室小院,走进第一个房间,映入眼帘的是一行醒目的大字——“同胞们,求求你,读点书吧!”在这个码放着3000多本书的房间旁边紧挨着一个阅览室,图书馆9点到18点开放,全年不打烊。它不借书只送书而且来者有份,每人每15天可获赠一本好书,看完之后也无需归还,传阅他人即可。“这里没有可以随意移动的书车,那么这个民间流动图书馆‘流动’的含义在哪呢?”带着这个疑问,4月2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走进北京胡同,感受那里的别样阅读瞬间。
创业途中始终与书相伴
“创业之初,我无背景、无关系、没有钱,是读书让我拥有了现在的一切。”今年36岁的徐大伟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董事长,说起书他感触良多。
1999年从山东商学院会计系毕业后,徐大伟反复找了多个工作都不如意,就在大连做起了鱼贩子。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对广告策划产生了兴趣。他在卖鱼间歇,书不离手地看。他让很多鱼贩子不理解,“你一个卖鱼的,看什么书啊?”
面对打击的声音,他充耳不闻,成了那段时间生活的常态。他边卖鱼、边看书、边找广告公司应聘。但是由于底子差,他反反复复找了十几家广告公司都不如意。终于,徐大伟在2002年年底如愿投身到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干起了广告策划,一干就是十几年。
他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平凡的世界》,在他创业途中几次跌倒时,给了他无限动力,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如今,徐大伟在广告界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并多次获奖。
逐渐的,日子过得稳定了,徐大伟特别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在博客上多次发起“读书改变命运”的话题。
“没钱买书我帮你”
出生在山东烟台农村的他,由于家里经济拮据,书并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
谈到创馆初衷时,徐大伟说:“理由很简单,从小没读好书,长大后又是读书的受益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起初,徐大伟只在博客上倡导大家多读书,没想到受到许多大学生的关注。于是他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藏书列成书目,发到博客上供大家参考。当知道有的学生家在农村,购书很困难时,向来直爽的徐大伟索性就把书送给了他们。
2009年2月25日,徐大伟在自己的博客上开展了“好书寄赠活动”,自此这里成为了他第一个“虚拟赠书馆”。“多读点书吧,你要没钱买,我帮你!”他的这句话也成了虚拟图书馆的标语。
随着赠书越来越多,徐大伟决定走出网络,让“虚拟图书馆”实现实体化。2010年10月1日,在房屋中介的带领下,他转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直到天黑了才找到现在这个地方。“当时一看到官书院胡同的字样,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这与徐大伟最初的设想完全吻合。
很多人都问过徐大伟同样一句话:“到底要读多少本书,才能改变命运?”徐大伟说:“100本好书。如果读了100本好书,发现自己还没有变化,那么所有损失我来赔偿。”
建起94个“希望书角”
徐大伟不但免费赠书,还在全国的偏远山区小学建起了94个“希望书角”,每个图书角赠送100本新书,全部是世界著名的课外读物。“培养阅读习惯,最佳时期就是学生时代。”徐大伟说。
4年里,民间流动图书馆每天平均赠书量在30本左右。“书每天都在赠,按照我们的设想,每本书传给10个人,到现在应该有近50万人受益。”对有的人来说,书像一次性筷子,用完就扔了。如果能让书流动起来,也是一种环保方式。那么,这些书现在在哪?是否被某些人据为己有?徐大伟坦言这些都无法考量和监督。
在“赠书馆”中有一位读者的留言让他印象深刻:从年龄上讲,我应该叫你小徐;从专业上讲,我应该叫你老徐;从你做的事对社会的价值上来讲,我应该叫你徐老。“小徐、老徐、徐老,这三个称呼就是对我公益事业最大的鼓舞。”徐大伟感动地说。
现在,民间流动图书馆赠书已达7万多册,由于地处雍和宫附近,不仅中国游客将赠书馆当作旅途中的惊喜,许多外国游客也在这里获得了这份特别的“中国礼物”。“希望外国人也能将书带回自己的国家进行传阅,我的图书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因为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中国故事。”徐大伟充满自豪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