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言】亲,今天你读书了吗?
文/赵昂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到梦想彼岸的地平线,这个巨人就是书。
亲,今天你读书了吗?
目前,我国年出版图书数量已经位居全球首位,但是全民阅读量却并不高。2012年,我国18至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不及许多发达国家的半数。
徐大伟的流动图书馆,读者里不仅有大学生,还有监狱服刑人员,有山区里的留守儿童,让这些正常书店和图书馆难以覆盖到的角落,一样能够洒满书香。
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靠的不是有关部门的强制执行,靠的更不是对孩子们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鼓励更多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读书的氛围,进而形成读书文化和习惯。徐大伟的做法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和丰富自己身边的读书文化。
自己读好书只是开始,还要把好书分享给更多人,每一次的分享,让爱心传递的同时,既改变别人也可升华自己。虽然不可能人人都像徐大伟一样去开图书馆,但我们一样可以在书柜里找到那些自己已经许久不看,落满灰尘的书籍,把它分享给更多爱书的人,和即将爱书的人。赠人卷帙,手余书香。
人人皆可当“馆长”
本报实习生 陈佳星 本报记者 赵昂
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里有一间特殊的图书馆,在这里顾客不花钱每月就能拿走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籍,领书的唯一条件只有每本书扉页上的一句话“公益赠书,敬请传阅”,原来,读者从这个图书馆借出的书可以不归还,而是继续传阅给他人。到现在,这间小小的民间流动图书馆已经经营了3年。
10平方米左右的图书室里摆满了各类书籍,前来取阅的读者络绎不绝。如果算上阅览室和储存图书的仓库,整个图书馆面积也不过40平方米,算上房租、购书和邮寄图书的费用,一年支出大概是50万元左右。这些费用,全部由图书馆创始人徐大伟一人承担。
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流动图书馆的创意源自于“好书寄赠活动”。2009年2月24日,徐大伟在自己的博客“想法日报”上收到许多大学生的留言请他推荐一些好书,徐大伟当即列出书单,但很多人都说好书难寻,于是他想,干脆把自己家里的藏书拿出来免费赠给那些需要看书的人。
雷厉风行的徐大伟有了创意就马上付诸了实践。第二天他就把赠书书单公布在了博客上,准备面向在读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寄赠活动。但令他有些失望的是,活动开展了一个星期却只送出了7本书。后来在朋友的提议下,徐大伟把寄赠活动升级成为“想法帮到你——民间流动图书馆公益项目”,把受赠人群扩大为“想读书和爱读书的人”,开始倡导“人人是馆长”。活动一开始就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支持,100本图书名单在博客上登出后,半个月就全部寄赠一空。
此后,徐大伟在自己的博客上开展了数期寄赠活动,随着流动图书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徐大伟便开始筹划打造流动图书馆实体店,经过筹备,2010年10月,中国第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在官书院胡同开始营业了。
流动图书馆开馆以来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图书馆管理员介绍说,现在每天至少有50位读者上门读书、拿书,平常的周末、节假日能达到七八十人。有的是来北京孔庙等地游玩偶然走进来的,有的是听说了图书馆免费赠书的名声特意找过来的,不过经常光顾的还是周边的小区居民。图书馆里常年确保至少有3000本图书上架,八成来自徐大伟的自购,另外两成来自于爱心捐赠。
一位戴眼镜的男士在图书馆里浏览了很久,终于从众多书籍中挑选了自己满意的一本:“我家离这儿挺远的,不过我隔一段时间就会过来一次,已经从图书馆拿了十几本书,是这儿的常客了。”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拿了一本《中外童话故事》让管理员登记,管理员笑着问上次拿的书看完了没有,男孩便得意地向管理员讲起了自己在书中学到的内容。还有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拿起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我就在附近的博物馆工作,到这儿来看得最多的就是历史类的书籍,徐馆长做的这个事是很伟大的,人就是应该多读书才能有出路。”
“我的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徐大伟说,“普通图书馆的理念是‘借和还’,而流动图书馆的理念是‘赠和传’,到流动图书馆来,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哪怕不识字,只要是喜欢的书就可以拿走。一个人看完之后把书传给下一个人,一本书可以传到全国各个地方,甚至有外国人从我们这里拿了书会带到国外去,这样一来‘家家都是流动图书馆,人人都是图书管理员’我们的流动图书馆自然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阅读改变人生
“读书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世界”是流动图书馆的一句宣传口号,创始人徐大伟始终坚信,阅读是改变人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事实上他本人也正是阅读改变人生的例证。
徐大伟是个山东汉子,原来的专业是会计,大学毕业后的他攻读了50多本广告营销类书籍,正因如此,他顺利通过了广告公司的面试,最终成了一位营销策划专家。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过手中的书籍,时至今日,阅读已经成为了徐大伟生活的一部分。
阅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徐大伟意识到,应该让更多人都能多读书、读好书。于是,一系列的公益赠书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家住山区的读者温小青发来求救信讲述了山区孩子无书可读的情况后,为了让那些买不到、买不起书的孩子们都能读上书,徐大伟启动了“希望书角工程”,到目前为止该工程已经覆盖近百个偏远山区和贫困山区,每个去往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志愿者都能成为流动图书馆的一名联络员。
徐大伟的赠书工程不在乎受赠人的身份和地位,收到监狱中服刑人员写来的信,他马上在湖南第一监狱建立起“爱心书角”,让更多的人可以在书中感受力量。而“书香社区工程”、“书女工程”、“书香贫困家庭”等免费赠书的公益活动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除此之外,徐大伟还会带领志愿者在马路边、地铁站赠书,每赠出一本书他都要耐心嘱咐一句:“看完之后请传给其他人。”徐大伟还向西藏拉萨的书屋捐赠图书一万册,给在那里支教的老师寄去图书填充校园图书角。但他告诉记者:“光这些还不够,我不想只局限在北京,应当帮助更多的人。”
流动图书馆内包罗万象,但基本上都是励志类书籍,哲学、历史、经典名著、名人传记、各类专业书籍等,这里的书大都是徐大伟自费购买的,从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及网上批发订购,徐大伟说,现在的图书市场并不景气,图书购买价格也相对低一些。除此之外,在图书馆的呼吁之下,也有很多人把自己家里已经看完的书拿到流动图书馆分享给其他人,目前流动图书馆已经接受不少这样的赠书。
许多爱书的人也给了徐大伟以支持,有的读者甚至冒雨送来几千本书,分文不取,有的人把书放在图书馆,连名字都不肯留下,还有许多人主动上门要求当志愿者。
当记者问道是否担心读者把书拿回家却并没有传阅下去时,徐大伟说这种情况是在所难免的:“流动图书馆能够经营下去就说明我对每一位读者都是信任的,不管这本书拿走之后有没有被传下去,有没有被看,只要还有传阅下去的可能,我就一定还会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曾经有个男生在我的博客里留言,我就根据他的情况帮他选了几本书寄给了他,后来他考上了武汉一所军校,还特意写信来感谢我。”徐大伟笑着说,“所以说读书对人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跟那些成功人士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就是经历和想法,我们没有机会去和伟人面对面的交流,但是我们却能读到他们写的书,读他们写的书也正是和他们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沟通。看的书多了,脑子也就活跃了,身边的资源也就能充分的利用起来成为我们创作的工具。”
想开更多的图书馆
流动图书馆里有这样一句醒目的标语:“同胞们,求求你读点书吧”。这也正是徐大伟对全民阅读、终身阅读的期盼。“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不喜欢读书,这跟现在的通讯设备的发展有关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形成一个热爱读书的习惯,也就是说家庭本身就没有一个阅读的氛围。”徐大伟说,“每天看点书,人生不会输”,有些人急功近利地想要出名,而出名更是需要阅历和知识的。“大多数人可能做不到一下子读很多书,但是一个星期、一个月总能读上一本书吧,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很多人说自己的成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肩膀’是什么,就是书籍、就是阅读。”徐大伟如是说。
作为一个营销策划人,徐大伟的做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有些人认为这种做法无非是“想出名”,是在“追求个人的荣耀”。面对各种各样的猜忌和指责,徐大伟却并不在意。曾经有一名商学院的学生不相信他的无偿赠书行为,徐大伟就先后给他寄出80多本书,直到他从阅读中尝到了甜头:“本身做这个图书馆,受益人是大家,如果对我的做法有疑问可以直接到这里来看看,自己来感受一下,我希望我的做法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来投身于公益事业中来。”
到目前为止,流动图书馆已经向社会各界赠书6万余本,总投入更是不菲。徐大伟说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阅读、爱上阅读。“我们在资金方面没有计算得特别精确,因为房租、物业、水电等零零散散的花费非常多。”图书馆实体店筹划之初,也曾经考虑过招商引资,但响应者却寥寥无几。谈到图书馆将来的发展,徐大伟说自己习惯了“单干”,不会再找其他的合作人,虽然想要扩大图书馆规模,但就目前的资金状况来看还是任重道远。
“也许将来在别的地方也会有流动图书馆,会是什么样的性质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也希望这样的公益行动能越来越多。推动全民阅读也不能靠我一个人,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带动全社会去爱书、读书。”徐大伟说公益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事业,“知识在分享中才能凸显价值”,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和支持。
《工人日报》本文在线阅读: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3_08/11/GR0305.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