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璟:
坐在27楼的办公室里,听着《再见琴岛》,看着你的来信。
我想创造一些话语,讲给你听。
还是再次忍心不回你们的信。
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你这么大年轻人的来信,提到最多一个词依然是“迷茫”。
迷茫的一代又一代。
作为一个你认为的“有影响力”的人,我能够生发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再造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才能让你们看到美丽的田野,麦浪澎湃?
写两句,看两眼这座城市的高楼林立,作为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他的周五下午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大内容”?
琳璟,给你回这封信,就是我今天的“大内容”。
你代表了你们。我只代表我。
你问“24岁,不安和迷茫,是不是只出现在了我身上?”
我可以告诉你,琳璟,不安和迷茫出现在了大部分24岁的人身上,也曾包括我。
说说我的24岁,应该是我23周岁的时候,我在大连一个亲戚家的冷库里帮忙卖鱼,记忆最深的是每天早晨三点起床穿上棉袄进冷库里搬鱼装车的情景,至今我都不敢听闹钟的声音,太痛苦了,每当听到闹钟声就会想到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那种咬牙起床后的难受,忘不了自己穿着破破乱乱的衣服骑着三轮车卖鱼的艰难,今天我的手还总是起皮、掉皮,很多人说我是缺这个那个维生素,其实,只有我心里清楚,那是我搬冰鱼落下的毛病,或许这个毛病会跟到我死,我不想说这段日子,因为一切都过去了,越大的痛苦越值得经历,越多的艰难越能够成就你,我当然也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我不干不行,我只能干上一年,挣点钱,才有资本进城租房子找我想干的工作。
终于有钱进城找工作了,因为我喜欢广告,因为我卖鱼的时候也坚持穿着破棉袄在冷库外的平台上看书,看了大量有关广告、品牌、营销、管理的书,所以我面试的时候总能说几句漂亮话,谈出一两个不凡的观点,所以总有人给我实习的机会,就这样,我终于干上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琳璟,这就是我的24岁,先喜欢不喜欢的工作,后喜欢喜欢的工作。
先喜欢不喜欢的工作最重要,因为若有机会一下子干上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若没有那么幸运,就应该先找你能找到的工作,先干别人给你机会的工作,尽管可能这不是你想干的工作,但这起码是你的落脚点,你的生存法,你不要抱怨这份工作,你不要讨厌这份工作,你要喜欢上这份你不喜欢的工作,只有这样你的态度才是对的,你的言行举止才是对的,你才能从这份不喜欢的工作中学到更多,得到更多,某一天突然觉得自己竟然彻底爱上了这份曾经不喜欢的工作也说不定。
若还是不喜欢,就在能够养活自己,有条件辞职找工作的时候果断行动,开始随心而行千方百计地去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工作也需要策划,更需要有创意,一个厉害的策划人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无论他在哪里无论在做什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策划人,时时都在策划!
琳璟,不是说你不抽烟不喝酒不玩游戏不交女朋友不出去玩就一定是一个好孩子,也不能说你抽烟喝酒玩游戏交女朋友出去玩就不是一个好孩子。
关键是你心里要真真地清楚,这辈子你的重点是什么?
你在芸芸众生中的位置是什么?
你要用这一生给这个世界表演一出什么样的大戏?
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答案,都在你的心里。
只是你还不知道!
琳璟,祝好!
徐大伟
2013年5月24日
徐老师:
您好!
在我还坐在图书馆角落的石阶上,读您的《所有的励志都比不上立志》时,我就对自己说,我也该给您写封邮件。
我今年24岁,出来工作一年,四月初的时候辞职了。当时我给自己的说法是不喜欢。我并不清楚“不喜欢”可不可以成为理由,直到50天后的现在,也还是不清楚。
从安逸的小城镇到人声嘈杂的大都市读书,然后毕业在城中村租个住所,脱掉学生的身份开始成为一个打工仔。似乎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如果幸运地能够一帆风顺,也许会落地生根。可是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事情。即便我的同学、朋友都这样想。来这个城市几年,我发现这个城市从你过来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这个城市。
在学校时,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游戏不交女朋友不出去玩。可是,我的专业课程还是没学好。当然,我知道这是因为我自己从没用心去学。现在想想,那时候是多好的时光呀?可以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而不用顾忌其它,我却没有把握。在学校时如果我感觉无聊了,也许会去公园闲逛,更多的时候我回去图书馆。这个“无聊”的时间,包括在上课时。所以,我会逃课。在图书馆里,我看历史书、看科技书、看小说、看散文,还会去看政治、经济、军事,有段时间还去翻了哲学心理学。没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对知识怀着虔诚的敬畏,看见了,中意了,便从书架上抽出……可现在问我对这些书还记得多少,对我有什么影响,我却是一点也说不出来。终于我发现,过去几年的时间,算是白过了。
辞职闲下来这段时间,我总感觉迷茫和不安。您似乎害怕听见年轻人对你说自己迷茫,可这却是我如今真切的感觉。这一年多来我从事的工作我并不喜欢,相对于计算机这个专业,我更愿意去读读写写。因为对知识的敬畏,我喜欢的有很多,但似乎都没爱上。我也不能确定“读读写写”是不是我所爱的。我找不到自己的梦想!
我不知道自己以后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事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有没I有机会赡养孝顺为我操劳半生的父母。这是我不安和迷茫所在。
在外总可以看见很多匆匆忙忙的人,他们似乎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我不知道。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别人的24岁是怎么度过的?那些成功者,那些普通人,那已过而立之年、已过不惑之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人,那些还是垂髫束发、及笄待年的人,他(她)们的24岁是怎么度过的?或者会是怎么度过的?我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会不安,也会迷茫,也会对未知的未来怀有恐惧,却又不得不强撑着去面对。前些天的时候我想过建一个Q群,拉入一些如我这般年龄的人,问问他们。现在有想到,如果能由一些媒体或者如您这样有影响力的人,发起一场讨论,是不是会更好些。讨论的主题我都想好了,“我的24岁”。徐老师,您觉得怎么样?我以为,这会是一场不错的讨论。
末了。絮絮叨叨了这么久,徐老师,我在这里想您请教两个问题。
24岁,不安和迷茫,是不是只出现在了我身上?
很多事情,喜欢了而且有机会,可以去做。但是如果没有机会,是不是只能去坚持自己不喜欢的?
黄琳璟
2013年5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