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想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活着。尽管这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时代人类的主诉求了。
但堂堂正正的人总会有堂堂正正的幸福。
每天都想给予策划和营销更多的人文色彩和公益情怀。
而今要想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男人,就必须始终坚守:不偷懒和不偷情。
每天都在骄傲和惭愧中度过。
骄傲一直在给我超越自我的能力,让我从一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慢慢蜕变成一个自我感觉慢慢良好起来的“策划专家”。
惭愧自己浪得虚名,作为一个品牌战略专家、策划人,却从来没有从根本上给予中国品牌突围的良方和取胜的策略。
是,曾经帮助了一些中国品牌成长成功,但我觉得那都不是绝对性的成功,不是划时代的成功,不是革命性的成功,最多算是某一个阶段某一个产品某一个地区获胜而已,并没有完胜。
不敢偷懒,是因为每天我都在想,作为一个策划人,怎么策动中国健康文明开放民主的发展不是我的责任吗?推动中国品牌在与国际品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打好主场赛不是我的义务吗?在主场都打不赢,客场还会有希望吗?
中国品牌如何战胜国际品牌,这是一个让千万企业人、策划人头疼不己的时代难题。
眼看着无论是快消品、工业品、服务业还是金融领域,衣食住行各个行业,中国市场的最大份额和最高利润都逐步让国际品牌独享,而中国品牌大多落得只有模仿、抄袭、跟风、价格战、渠道战、人海战反击的地步,甚至说是反击还不如说是“崇洋媚外”的“汉奸”计谋,一边卖着“仿西方货”,一边抱怨中国消费者没有爱国心,不懂得支持本国产品。
消费者为何要支持你,因为你是中国产品,就要支持你?
消费者支持的品牌一定是同类产品中品质最好、品位最好、品德最好、品行最好的品牌产品。不管这个品牌来自哪国。这就是消费现实。
中国品牌如何成为消费者争抢购买的品牌?
想来想去,我建议中国品牌还是要打“东方牌”,东方不亮,西方亮不了。
其实,200多年之前,全世界都在看中国人的脸色,都崇拜中国的富庶和文明,都收藏中国的工艺品和创意产品,都留恋于别具一格的东方味道和东方意境。
所以,今天,我们为何不再让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东方品牌哲学”重新征服全人类呢?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品牌的名称为什么起得那么难听而缺乏诗意?为什么一定要起一个“西方名字”才会觉得自己够国际化?其实,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品牌,真正的国际化一定是体现在是否拥有引领世界的“特立独行,不可取代”灵魂和精神,而不是徒有其名,西方不是国际化,西方只是西方化。
有了一个“东方美名”,接下来为什么不给自己的产品设计一个具有“东方意境”和“东方气质”的包装呢?
别急,我知道你想到了什么。产品质量差不是中国品牌的专利,“东方造诣”早在几千年就横扫世界,独领风骚,今天,“东方造诣”为何不能成为中国企业的质量标准和中国创造的灵感源泉呢?“东方造诣”加上“东方韵味”,创造出的产品还会“品质差,品位低”吗?
不要说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自古以来“东方发明”还少吗,只是今天“东方发明精神”越来越少了。重振“东方发明精神”,就是中国科技创新崛起的出路。
“四海之内皆兄弟”、“仁义天下”、“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敢为天下先”等等东方思想不就是一个个东方品牌的文化个性和核心价值吗?
品牌广告还要继续做成“洋不洋中不中”的“四不像”伪国际广告吗?
东方广告怎么能变成西方式见利忘义的“叫嚣广告”呢?东方美、东方情、东方梦、东方力、东方智、东方禅、东方空、东方意哪去了?“东方广告”哪去了?“东方广告人”哪去了?为何在东方做广告还有听那些连中文都说不利索的老外指手画脚?老外终究是老外,老是外行。
我永远不相信拥有一脉相承五千年文明底蕴和渊源的东方品质、东方品位、东方品德、东方品行构成的“东方品牌”会输给“西方品牌”。
只是对慢慢失去自信和自立的“中国品牌人”。
十分恼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