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流动图书馆:作家徐则臣读书访谈录

(2012-02-10 14:33:26)
标签:

民间流动图书馆

杂谈

民间流动图书馆:作家徐则臣读书访谈录
                          民间流动图书馆编辑常文与徐则臣老师合影


民间流动图书馆:作家徐则臣读书访谈录
                       民间流动图书馆编辑方智明与徐则臣老师合影

 

人物简介:

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人间烟火》等。曾获春天文学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根据中篇小说《我们在北京相遇》改编的《北京你好》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奖,参与编剧的《我坚强的小船》获好莱坞AOF最佳外语片奖,第八届矛盾文学入围奖。部分作品被译成德、英、荷、日、蒙等语。

 

民间流动图书馆:很高兴见到徐则臣老师,我们今天希望能从您这“文学黑马”身上多得到一些建议!

徐则臣:应该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民:我们小的时候都很憧憬长大后的世界,幻想着当科学家、宇航员、作家、歌星等,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比如我小时候就想着当作家,结果却连“豆腐块儿”都不曾发表过。不知道您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觉得成人世界是什么样的?现在您对成人世界又有什么看法?

徐:~我小的时候从没想过当作家,结果稀里糊涂当了个作家。我祖籍是江苏,很小很小的时候是在山东农村跟我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整个农村基本上就是一个静态,多少年都不曾改变,整个生活都很单纯,对成人世界还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憧憬和长大了后要干什么。我小的时候,你们现在可能都没那个经验了。小的时候整天玩儿,放牛啊,干农活儿,对外面的世界都不知道不了解,对这个世界基本上没有疑问,我都快上中学了那会儿也就去过县城一两次,以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安静恬淡。农村的生活它完全是一种自主的,因为你没有比较,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除了现在这种生活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觉得这个世界理所当然就是这样。当然后来,在镇上上中学,我们那个时候,中学毕业成绩最好的学生都选择上中专,尤其是农村,因为保险嘛,一考过以后就是“铁饭碗”。但是我当时特别不愿意上中专,我就希望能够读大学。但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就是觉得上大学很好,能再多读几年书,能到外面更大的城市去。当时我爸妈就说万一考不上咋办?我说当兵,当兵的出路也很好,要么我当司机去,开大卡车。当时我一个亲戚就是个司机,我特别羡慕他们整天可以跑来跑去,我就想可以满世界跑。非常卑微、非常微小的,你都不可能想象的一个人的理想怎么会是当个卡车司机。因为当时就觉得应该到世界上去跑,因为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是很抽象的。所以,如果说我初中那会儿还有什么理想的话,应该就是当个卡车司机了,如果考不上大学的化。高中的时候最想当个律师,当时所有的志愿从上到下基本上填的都是法律,但最终却进了中文系。考上中文系我觉得很迷茫,很悲愤,学校不大,很难受。进中文系没有事干,很悲愤,就拼命的去图书馆看书。

在小的时候对世界的疑问很少,理解也很无知,无知者无畏。但恰恰你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越少你对这个世界就越肯定,对这个世界比较确信,很多事你觉得能按照你的意思办,能按照你认为可行的方式来办。真正到你进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过去很多你认为好的规则,我们所有人认为好的规则,可能在现实生活里是行不通的。过去每一个确信的东西现在前面都有一个障碍物,每个确信都给你打个问号。特别是成家立业以后,说实话,这个世界越来越令我困惑,并不是我在这儿装深沉。而且这个世界越来越让我弄不懂了,这个世界不是说没有规律、没有规则,而恰恰是有很多规律很多规则,但是很多人都不去执行,所以这个世界特别的乱。 尤其是你还抱着过去那种理想主义的时候,你会发现,走到哪儿碰到哪儿。如果你没有那种见风使舵、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那种应变的能力,有很多很多的问题的确会很让你困惑。我在北大念研究生还没毕业的时候,说实话,我对这个世界抱着非常非常美好的想法,觉得一切都可以按规矩,                 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原来是一种编故事,一种倾诉的欲望,但随着你到社会里接触的越来越多,我觉得写作变成一种自己解答自己思考、解决疑难问题的一个方式。

民:我们知道您写过很多很精彩的作品,像《水边书》、《人间烟火》、《跑步穿过中关村》等,我们想,者应该与您大量的阅读以及对生活的独特体会分不开,您能为我们谈谈“生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一些体会么?

徐:年轻的时候我不大看重生活,尤其是写作这一块。我们有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觉得根本不需要生活,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足够的才华,就可以写出好东西。原来我的确是这样看的,但其实不是这样。生活这个东西,就说想象力,他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根之木,你必须有一定的东西来刺激你展开你的想象力,这些是所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像鲁迅写阿Q,江西的脸,江苏的鼻子,湖南的嘴,所有的东西凑到一块就是阿Q,这就是生活。

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应该说已经是我日程生活中一大部分,每天都会阅读。比如说我出差,要是手上没有一本书,我会觉得很难受,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即使带一本书不看,但是书放在我手边,我心里踏实。所以每次出差前,我最先做的是考虑我出差时要带什么书,其它诸如衣服多带一件还是少拿一件都无所谓。书一定要带恰当,否则整个旅途你会觉得特别别扭、特别不舒服。阅读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病,只有书是解药。

写作跟读书的关系当然非常非常的紧密,我觉得任何一个作家你采访他都会这样跟你说的。我的导师曹老师曾经这样跟我说:如果你有十分经历,六分用来读书,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基本上所有的职业作家写到最后都是“阅读式写作”。什么叫“阅读式写作”?比如我20岁时刚开始写作,我20岁的时候有很多的情绪很多的感想有很多的经历,我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人的书,甚至我需要那么好的方法,就按照我想到的那种方式把他表述出来。但是你要知道,你20岁之前的生活是很有限的,你的情绪你的想法都很局限,你如果一直写下去会发现有很多重复的东西,因为能在你回忆表层浮现出来的都特别局限,所以要通过阅读,阅读能够把你已经知道的、已经经历的、正在沉睡的想法唤醒。本来你的文章构思,想象力可能只有一点,但是通过阅读的提醒、激发,还能把你想象力再往前推进一步。

民: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您能为我们谈谈读书践行的看法么?

徐:有时候觉得,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还要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在书上读的很多,但你未必能理解,必须要学以致用。别人告诉你痛苦,告诉你手被刀砍伤了,疼到什么程度你永远无法知道,除非你也受伤,体验到痛。“行万里路”你能得到一个非常独特的自己的体验和感想,“读万卷书”若不学以致用也是白搭。还是说“痛”,十个作家会写出十种不同的痛感,但是十个常人他看出的都是一样的“痛”。书本给你的永远是间接的经验、间接的理念,现实的生活才是第一手,但这当然不是说不要读书,大家都去当“卡车司机”环游世界,能行“万里路”,需要你有“万卷书”的知识底蕴丰满你的眼界。就是一句话,“多读书、读好书”总是有用的,你现在感觉不出来,没关系,慢慢的,经历某些事,你就会突然发现某本书曾经告诉你这件事,甚至告诉你行之有效的认识、解决方法。

民:您作为一个文学界黑马,阅读丰富,创作不断,您平时一般看那些书?

徐:因为我是一个作家,我看到书可能会比较局限。我所谓的局限是对我的写作有用,或者局限在我的专业范围、兴趣范围内。比如说我看的书,更多的会局限在文学范围内,这些很多读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看,但对我来说特别有用处。阅读里面有两种,一种是按需阅读,一种是按兴趣阅读。按需阅读就是有目的、专业性的阅读,这些能够提高你的专业能力。按兴趣阅读就是一种调剂,毕竟很少有人真正做到专业与兴趣完全一致,所以必须有一些调剂。

民:每个人一生当中,总会遇到一些改变自己想法与作为的人或事或经历,这些都是我们人生当中不可多得的财富,不知道在您的成长历程当中有没有这样一本书或一个人,一段经历,曾经明显改变您看事、写作的态度?

徐:说到人,北大的曹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跟曹老师交流学习,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当下很多的作家,像莫言、刘震云等等一些作家,他们的书我在大学里全部通读,很难想象那个时候有如此巨大的阅读热情。特别喜欢马尔克斯的时候,哪怕只有一页纸我也要找出来。他们的作品对我影响非常大。

我原来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阳光与阴影》,里面谈到我为什么成为一个作家。大一暑假的时候我留在学校看书,一个作家,张伟。他的一篇《家族》,当时看完以后特别兴奋,觉得一个作家,他能写出一个陌生人也想到的东西。我当时也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是我当时没有那个能力写出来,而我在张伟的书里看到了。他对这些东西表达的非常到位,而且都是我想说的,我一想,作家真是奇妙,能把一个陌生人的想法这么好的给表达出来,当时觉得当作家真好,然后决定做个作家。

民:去年您的作品《水边书》入围第八届矛盾文学奖,里面是对您远走他乡的意义何在?如何判定成人世界的冷暖与菩恶?我们的成长究竟有多少种可能的思考,不知道您当时创作这部书最初的想法是什么?

徐:当时想法,还真没那么多。这部书很多事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当然与我本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想把那个时候那种即将进入成年人门槛的那样一批人的想法,情绪,状态,给真实的表现出来。我觉得这是一种还债,还自己的债。每个人可能都是这样,你就很想把一段你觉得好玩的、对你来说很重要的经历这么给表现出来。写作是一种抛弃的过程,就是你小时候有哪些个梦想,你以后都要一一的去实现,实现它其实也是一种抛弃的过程,实现了你就不会整天挂在心上。我处理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是这样,小的时候一些想法整天在脑子里转,转啊转,于是我就把他变成小说,写完了,过去这个生活我就可以扔掉了。只有不断地剔除自己的一些想法,扔掉包袱,生活才能向前。而且这些是从我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相信他的独特、可靠、可信度。所以,我宁愿从自己生活当中去提炼独特的、可信的内容进入小说,而不是去凭空幻想。所以,每部小说都是不同时期、不同面目、不同经历的自己,都是一部自传。比如说我喜欢吃辣的,所以在每部作品有上菜的部分肯定有一盘是辣的。不然我就觉得这部作品、这个场景写的不过瘾!

民: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不知道您读书时有什么感想?

徐:看书很大程度上对我来说是一个“煎熬”,当然我这个“煎熬”是从我的角度来讲,“煎熬”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就是一种快感,就是美学上讲的“快感”。快感有一种让你舒服的,还有让你痛苦的,同样也是一种快感。对我们这样职业阅读者来说,他存在着正方向的快感,同样也存在负方向的快感。比如看一些一目十行的书籍比较快意,不用动脑,对我来说却是一种痛苦,因为这些文字对我的智力没有一些挑战,没有设置一点阅读障碍,我在里面学不到任何东西,所以我觉得没味道,不过瘾。读这些书就是一种痛苦。有的书你一天看十页,十天看一页都是一种享受。有的书我一天看两本,我都觉得我今天白过了。

民:对,其实读书也是有层次的。

徐:对,读书也是有境界的,就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像我这种差不多变成职业读者来说,最初看书是一种非常本能的,跟一般读者一样,就是看着玩儿的,好看我就看。别人笑我也跟着笑,别人难过我也跟着难过。第二种阶段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过滤,学习人家好的值得借鉴的。这时候你可能就看散了,把一本书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真是目无全牛,支离破碎,看完后书里表达的所有你都能说出来,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作品就被你看碎了。当你看到一定程度,你的积累足够多,站的足够高,眼光足够宽广以后,你既能感受都爱普通人阅读时的那种快感,同时你也能得到专业的快感。

民:有没有一些书达到你说的第三个层次?能不能推荐广大读者一些这类的书籍?

徐:我觉得有好多好书,就看你会挑不会挑。而且这些我说了你们肯定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不去看,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几百年上千年下来依然留在书架上,都是经典好书。所以,真让我推荐,这些经过时间淘洗的,都已蒙上厚厚灰尘的书籍才是真正的经典,真正可以启发大智慧的书。

民:您曾做过一期《城市阅读与阅读城市》的访谈,不知道过了这么段时间后,您有没有其它什么想说的?

徐:哦!当时那个聊的都已经有点跑题了,真正关于“城市阅读与阅读城市“谈的特别少,现在趁有这个机会就把我原来想说的说一下。当时为什么说“城市阅读与阅读城市”?当然这个意思嘛,汉语就是玩个修辞。“城市阅读”就是你作为一个城市人应该如何阅读,“阅读城市”就是你怎么样认识城市,怎么样去理解城市。我现在主要谈“城市阅读”这个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城市,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阅读,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像在北京,这是一个精英荟萃,高智商、高文凭的一群人的集中地,但是其实他们整体看书真的很少很少。我说的很少不是说跟农村比,而是跟西方同等发展程度的城市比。而且,当时想到这个题目,是针对城市与自然分离的状态有感而发的,你单独站在城市的角度去解读世界,是不完整、残缺的。我们的城市现在是一种非常现代化、人工化的,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多城市人可能一年都不会真上踏上土地!人工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回不去的,回不到那个自然和谐的时代。我们的生命、性格本来就是残缺的,而阅读,特别是对城市里的人,阅读却能把你残缺的那些一一找回来,特别是人性纯真、自然和谐。他是如泥土露水般柔软、湿润、感性,而不是钢筋混泥土那样的坚硬、干燥、呆板。

民:现在社会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你是怎么看的?读书是否应该带有功利性?

徐:也不是说“唯有读书低”,只是因为现代人太浮躁,他只想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愿静心体会书籍带给自己的“润物细无声”。而且对于读书,带着极其明显的功利性去读书时很有问题的。当然现在社会无法纯粹按兴趣无功利阅读,必要的是你要处理好无功利性与功利性阅读,心态放好。像现在,富人就该多看书,哪怕你是装也该装个样儿,不要把书当摆设。我总觉得附庸风雅比附庸恶俗要好。

民:所以对于现在社会,不管你是功利性阅读,还是无功利性阅读,只要你阅读了,就是好事。像我们民间图书馆说的“同胞们,求求你读点书吧!”哪怕你装也行,装的久了,也就成真了。

徐:对,你要不断的提醒自己往好的方面装。你说“装”这个词,看起来好像很不好,是个贬义词,但是你在外人面前就得装斯文,装内涵,装体面。但是这些要怎么装才装的像?这就需要你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不至于一张口就露相。你要装就得装的像一点儿。如果全社会都会装,往好的方面装,那我觉得其实也是个好事儿。

民:您作为一个作者、职业读者,对书的态度是怎样的?

徐:对我来说,高兴的事就是看到一本好书,一直跟朋友说这本书多好多好,这本书你一定要看一定要看。还有,一本书看完之后觉得真好,我就想,不行我得多买几本放着,因为怕别人借走了,或者丢了,当我想看却看不到,尤其是那种多少年前的好书,但是现在又很难再版的书,我只要一见到,家里面就算有好几本了,我还是会继续买,买着备份,就放着存着。中午还有朋友在网上说起这个事儿,我就觉得其实读书人都有这个毛病,嗜书如命。

民:时间也不早了,末了,老师您能否为广大读者,尤其像我们这样青少年一辈有什么建议?

徐:我觉得,对青少年来说,有一句话真的很适用,多读书、读好书,或者好读书,不求甚解都可以。就是不管怎样,也不要求你把书都理解的通透,但是一定要看书。我有个体验,小学的时候经常放牛,那时候刚上学时间不长,很多字不认的,我爸让我背一首七律,里面有很多字不认识,我就把拼音标在上面。当时的确是硬逼着我背,那时我记得只是音,但是让我写我写不出来,顶多把拼音给写出来。但随着我认知越来越多,我会逐渐的把音填成字,到现在我能把全部的字都填出来,而且跟原诗一模一样。因为你在不断的理解这首诗,虽然你当时看了,不理解,但是慢慢的,一些事、经历,会逐渐的让你明白。青少年就应该大量的阅读,现在不理解,没关系,有一天你经历一些事就会突然想起某本经典之作,就会恍然大悟。特别是咱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小孩就应该多背,家长也不要把所谓的意思告诉他,就让他背!慢慢的,随着小孩逐渐成长、阅历丰富,过去他背的那些东西就会一点点还原回来,变成他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而且这样的因事而激起的经典还原会让他一生受用!

民:好的,非常感谢老师的精彩建议!最后用一句蒲松龄先生“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送给徐则臣老师这样的作家!

徐:谢谢!这是应该的,像这样倡导“读好书、读好书”的公益活动,就该全社会大力支持,大力支持还不够,大家应该在发表支持以后真正的开始“读好书、读好书”,读了就是你的!谢谢~

 

采访时间:2012.02.08下午3点到5

采访地点:《人民文学》杂志社

采访人:方智明 常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