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新闻广播《百姓生活故事》播报民间流动图书馆故事文字实录<上集>

(2012-02-03 16:13:47)
标签:

徐大伟

杂谈

北京新闻广播《百姓生活故事》播报民间流动图书馆故事文字实录<上集>

                                                                 

记者:在雍和宫西边儿,紧挨着国子监的一条胡同里,有一家图书馆。只要您喜欢阅读,就可以到这家图书馆里,挑选一本您喜欢的书,登记之后,就可以带走阅读,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前天,记者来到这家图书馆,推门进去,正好有两位读者在选书。

 

图书管理员:选好了吗?

读者:恩。

图书管理员:我给您登记一下。

记者:您这是一本什么书?

读者:小说。

记者:哦,《伊豆的舞女》

图书管理员:您签一下字,电话那项可随意,写可以不写也可以,您看完请传给其他的人。

 

记者:每次读者选完书,准备带书走的时候,图书馆的管理员都会叮嘱这么一句:看完请传给其他的人。答应把书读完之后传给别人,就是这家图书馆赠书的唯一条件,这听起来还蛮新鲜的。那么您要问了,这家图书馆免费赠书究竟是图个啥呢?来听听图书馆创建者徐大伟的说法吧。

 

徐大伟:其实我们图书馆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真正是中国第一个赠书馆,也可以说是全世界第一个赠书馆,以前的图书馆是借和还,我借给你,你得换回来,现在我是赠给你,你传下去,我们的书上都有一个章,上面写有“公益赠书,敬请传阅”,它提醒着每一位读者,要把书传下去。这是我们大家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让书和知识流动起来,让我们身边越来越多人受益。

 

记者:听得出来徐大伟是抱着一颗公益的心在做图书馆这件事情,他要让书流动起来,要让每个人受益,大伟之所以这么想,因为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徐大伟来自山东海阳的一个农村,2000年大专毕业后,辗转到烟台、大连等几个地方,在罐头厂压过瓶盖儿,在海边卖过鱼,从小就酷爱读书的徐大伟对这些工作并不满意,2003年年初,大伟揣着兜里的400多块钱来到北京闯荡。

 

徐大伟:我来北京的时候正好赶上非典,住在胡同的一个小平房里,连个暖气都没有,我那时候为什么看书,只有看书才能忘掉现实,因为一不看书就觉得饿啊,真的是连饭都吃不上了,就吃方便面,大概有半年时间吧。

 

记者:那半年是干嘛?看书?

 

徐大伟:就是看书啊,那半年大家都没有工作,我天天就在家里看,中午有太阳的时候我就上楼顶上看,房东都看傻了,跟我说:孩子你出去走走吧,你怎么老是看书,成书呆子了。没有人理解我,但是我知道我看书的价值是什么。

 

记者:靠着这股劲儿,大伟在之后的时间里也一直在孜孜不倦的看书,在学习。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成长,大伟逐渐从一个农村学子蜕变成一个策划专家。

徐大伟:我一直就特别喜欢广告,很多人告诉我:大伟,你不适合做广告。你是农民出身,学会计的,一个学会计的怎么能做广告呢?你懂广告么,你知道什么叫策划吗,你知道什么叫品牌吗,你知道什么叫中国企业吗,什么都不知道你做什么策划啊?很多人跟我说。但是我跟自己说,我肯定行!等着吧!我只要每天学习,每天坚持下去,把我的梦想付诸于行动,我凭什么不行,我肯定做得比他们还牛!事实证明,我真的做到了。

 

记者:大伟说,当初落魄的他能有今天,一切都要归功于读书,所以这么几年中,他一直都在通过写博客的形式鼓励他人多读书。时光到了2009年的春天,大伟的脑子里头突然蹦出了一个点子。

 

徐大伟:很多大学生当时给我留言,说:看什么书啊?我们不知道买什么书啊。我就想,你不知道买什么书,我这有书呀,我就列了一百本书,把名单给他们,他们说,这些书特别好,我们去网上看了买不着,或者说我们不方便买,然后我就说,我可以赠送给你啊,我突然一下子想通了,就那天晚上,225号,我就说,我可以赠给你们,那时候活动叫“好书寄赠”,免费赠送给你,你只要留言,我不需要任何条件,只要你的信息是正确的,邮编、地址、姓名都是正确的,连电话也不要。我就开始寄,寄100本,很快啊,不到1个月就寄完了,后来我发现这个事情太好了。

 

记者:从那个时候开始,大伟每天上班的时候,手里总会提溜着一个塑料袋。

 

徐大伟:那时候我上班有个标准动作,就是提一个塑料袋,袋子里装着书,早晨去上班,每天就这样,中午去寄书,寄书得花很多的时间啊,要把每个信封写清楚,要把每本书装好,再封起来,而且是每个都要上称的,我一次寄20本,那这20本你得等,起码半个多小时才能弄出来,邮局的人每一本称完了,标上价,告诉我多少钱,我把钱给他。每天中午就是干这件事情。

 

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大伟寄给网友的书都是自己多年来收藏的书,要知道这些书都是从大学时候就跟着他好多年了。把一本一本的书都寄出去,是谁也都心疼啊。

 

徐大伟:一开始和大家想法都一样,也舍不得特别特别好的书,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太大了,这本书可以看两遍,这本书可以收藏并且这本书想买买不着了,不好买了。一开始就想这500本不捐了,之后就剩100本了,就想这100本不捐了,再就这10本不捐了,最后我突然想明白了,我要是不把家里的书彻底拿出去,这件事就办不成!你心不静,心不纯粹,你就没法做成这件事情,到现在我全部拿出来了。

 

记者:没错,要做就做得纯粹,做得彻底!渐渐地大伟觉得,光在网上赠书效果比较有限,这个时候,大伟决定开设一家实体图书馆,配合网上一块儿赠书。

 

徐大伟:坚持了一年多,我有一天突然就想,我就要干这个图书馆!那天我想到以后,上午想到,下午我就到雍和宫附近了。为什么来这儿?我当时想象的就是在一个小胡同里,有个小四合院,我就找了个中介公司,中介公司两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拉着我转胡同,一个房子一个房子看。看到可能是第十家吧,看了几个小时,我们都觉得今天肯定看不上了,突然到天黑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地方,我说这个小院太好了!为什么太好,第一,这是官书院胡同,第二,它虽然小,但是个独立的院儿,不受人打扰;第三,胡同深,进来的,然后外面也不吵,挺清净的,适合阅读,适合看书。旁边就是国学胡同,那边就是国子监。我说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意啊。

 

记者:从201010月份起,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里头,就有了这家“民间流动图书馆”。整个图书馆大概只有不到40平方米的面积,靠墙摆着8个书架,文学、政治、少儿、养生等等,一应俱全。既有经典的,也有畅销的,图书馆开馆一年多,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周围的居民。

 

居民:我就在这儿的居委会上班,他是属于我们这片儿的,所以我们老上这来。闺女呢,就是我的双胞胎女儿,也老上他这来借书,虽然才上小学吧,但是特别爱上这来借书。这挺好的,做的这事儿真是挺好的。

 

记者:叫好的不仅有周边的居民,采访的时候我还注意到,图书馆的书桌上摆着一本留言簿,上面写满了感激和支持的话语。

 

记者:我刚才看这留言簿上,这是哪的人都有吗?韩国的,俄罗斯的,波兰的,国内的像黑龙江的,西安的,南京的。

 

图书管理员:对,很多,大年初一都有。

 

记者:大年初一,我看还有清洁工?

 

图书管理员:对,清洁工们不是在外面打扫卫生吗,打扫完他们一天都在这儿,没什么事儿就看本书。现在《北京北京》那个杂志上面,就把我们图书馆设为一个旅游景点,还有网友们说,来雍和宫一定要来民间流动图书馆看一看啊,带一本你喜欢的书走。

 

记者:大家说你好,你才是真的好,可是开设图书馆背后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徐大伟自己知道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徐大伟和他的这家民间流动图书馆究竟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明天的故事我们将接着为您讲述。

 

采编: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康利坡

 

在线收听链接: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73&start=20120202080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