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扶贫》杂志:让书有意义地流动

(2012-01-11 11:08:53)
标签:

中国扶贫

民间流动图书馆

徐大伟

杂谈

《中国扶贫》杂志:让书有意义地流动

《中国扶贫》杂志:让书有意义地流动

《中国扶贫》杂志:让书有意义地流动

《中国扶贫》杂志:让书有意义地流动

 

让书有意义地流动


这是一家“无门槛”的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来看书,临走时只需签个名,就能带走一本。每人每月可获赠两本,限期每十五天一本。

这是一家全年无休的图书馆,每天早上9点开门,下午6点关门。馆内常年放着3000本以上的图书,每周都会购进上百本新书。

这是一家推广“读好书,做好人”理念的图书馆,希望能在全社会掀起“人人读书、人人传书、人人赠书、人人爱书”的热潮·····

                                                                                   本刊记者  王瑶


    北京东城区东北角,槐荫夹道的国子监街上,国子监和孔庙已伫立700多年。这两座古建筑后面,有一条名为“国学”的小胡同。距国学胡同口大约300米的官书院胡同30号,坐落着中国首个纯公益、全免费的赠书图书馆——“民间流动图书馆”。馆长徐大伟说:“租房的时候,中介拉着我们一个胡同一个胡同的看,一直不满意,到这儿一看,嘿,国子监,孔庙,还有国学胡同,这不就是天意吗?”

    2010年10月1日,“民间流动图书馆”试营业,10月25日正式开馆。它跟其他图书馆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的书是“赠”和“传”,而不是传统图书馆的“借”和“还”。这里的每本书上都盖着“公益赠书,敬请传阅”的印章,徐大伟希望读者看完赠书,别“扣押”在自己家里,而是转送给别人,传出去。一年多以来,“民间流动图书馆”已累计赠书35400多本。

    尝试:从给偏远地区赠书开始

    现在已经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董事长的徐大伟,第一次“赠书”的时间要回溯到2009年。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山东农村的他,常年在博客上号召大家多读书。在这些博文下面,他总是会看到粉丝关于“看什么书能改变命运”、“你列的书单我们这儿买不到”之类的留言。一开始他也不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看着家里的上千本书,加上公司运转良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免费赠书”的想法在他脑中萌生。于是他给粉丝回复:你们要,我就寄!

    从2009年2月25日开始,他每个月寄出100本书,他的博客,摇身一变成为“民间流动图书馆”网络店。家里一千多本藏书寄完之后,徐大伟又琢磨着走出网络,让书流动起来,流向偏远地区,流进贫困地区。2010年10月,“民间流动图书馆”诞生,所有购书、寄书、场馆租赁、活动支出、员工薪水等一切费用均由徐大伟一人承担,不接受任何组织、任何个人、任何形式的捐款。

    两年多以来,徐大伟“赠书”行动收到的最直接的反馈来自两个大学生。湖南的屈永扬,在他的引导下读了大量经管、励志、成功方面的书籍,在2010年的校园招聘中,出色地回答了面试官的种种专业问题,成功被一家央企录用,是班里第一个找到工作的人。另一个是广东的陈少华,因为质疑徐大伟“读书改变命运”的观点,开始参加徐大伟“读100本好书”的实验。读到70本时,他已明显发生了变化。他现在在校园里办了自己的读书会,经常跟同学们分享好书,还带动了宿舍里的“哥们儿”一块儿看书,“日子过得很带劲!”

    事实上,徐大伟最希望的是这种“赠”的理念能被更多的人复制。“毕竟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社会上更多有能力的人来参与赠书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受益。”至于“传”,徐大伟的理解是:“如果我赠出去的书,每本能流动100个人,那是多么可观的数字。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那得多少人受益?”

    坚持:给贫困地区孩子点亮“希望”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民间流动图书馆”,徐大伟制定了“走出去”战略。开馆一年多以来,已启动“希望书角”、“书香社区工程”、“书女工程”等多个赠书读书工程。这些工程的基本目标都是100个,他希望用百分之百的用心,达到百分之百的目的。其中,2010年11月17日启动的“希望书角”工程进展最为迅速,目前已有64所偏远、贫困学校受益。

    “希望书角”工程,旨在从全国寻找100所偏远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小学、中学,与其他学校合作建设“希望书角”工程,由“民间流动图书馆”向每所学校免费赠送100本好书,建设1个“希望书角”,让偏远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能读到课外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徐大伟说,在建立“希望书角”的工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给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岔岔寺小学200名藏区儿童捐赠课本一事。这所偏远的藏族小学甚至没有“真正”的老师,他们的老师是一名寺院的喇嘛。得知他们没有课本的消息时,早已过了开学的时间,新华书店的教材已经下架。徐大伟和他的同仁们只能一个出版社一个出版社的跑,好不容易才找齐了400本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本寄往岔岔寺小学。徐大伟说,看着孩子们冒着风雪也要去上学的照片,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找齐这些书,“我寄出去的不止是书,更是‘不输的精神’。有些事情值得一个人和更多人去坚持,有些东西需要一代人一代人往下传。”

    除了启动多个赠书读书工程,徐大伟每逢重大节假日还会上街免费赠书。“世界读书日”、“五一”、“六一”、“七一”、“国庆”······他说总有人不信,把他当骗子,“他们就觉得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事?老是怀疑我有什么目的。”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一遍遍地跟人耐心解释、宣传,锲而不舍地推广他的“赠和传”理念。

    也会经常遇到不要书的人,“有人会说‘我又不看书,你给我干嘛’,还有人嫌拿着本书太沉”。记者问徐大伟:“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沮丧吗?”他豪爽地笑了:“怎么会沮丧?正是这样才证明我做的这件事是有意义的。现在看书的人太少了,要是人人都抢着要我的书,那我也就不用四处跟人宣传读书的好了。”

    梦想:先“书香中国”再“书香地球”

    徐大伟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民间流动图书馆”也遇到过一些小困难。他们发书一般都会选择雍和宫附近,因为别的地方城管不让发,说“影响市容,影响公共秩序”。“民间流动图书馆”的指路牌,被城管拆了无数次,“不让放,但是我们在胡同里,不放指路牌别人根本就不知道,好多人都是在外面看见才找到这儿来的。”

    但最大的困难还是影响力太小。目前看来影响力最大的“希望书角”也才建了64个,“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根本不知道有我们这个工程,我们也没法儿得到他们的信息,我们现在就希望能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学校主动联系我们,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有课外书读。”

    为了扩大“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影响力,徐大伟除了在自己的博客和微博上宣传之外,还建立了“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并开通了官方博客和微博。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他们获得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学校、社区、家庭的信息,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他们“读书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世界”的理念,并从中受益。

    他说“徐大伟”这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正在做的事。“前几天国家图书馆来了6个人考察,他们也好奇这个模式。”他希望人们叫他“赠书哥”,这样别人一提起他,就会知道“赠书”这件事。“赠书哥”2012年的新计划,是在上海或者广州开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分馆。这个新计划,只是他“书香中国”梦想的一部分,他打算先在大城市开分馆,然后逐步辐射到偏远、贫困地区,辐射到全中国。他的终极梦想是“书香地球”,“越南人也要看书啊,印度人也需要啊,非洲人也是一样啊。”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这句普希金的话,写在“民间流动图书馆”门口的小黑板上。这18个字,在有太阳的时候,闪着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