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流动图书馆 让每本书流动起来

标签:
徐大伟北京青年报图书馆杂谈 |
徐大伟,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免费公益赠书,让书流动起来,传阅下去。今天的“北京面孔”栏目,将为您讲述徐大伟的故事。他说,他愿意用一生为人们搭建起知识和智慧的桥梁。只要你看,我就赠送。你还爱看,我还赠送。
这是一个变与不变的图书馆,这是一个关于借与传的阅读思考,这是一条流水线,书在线上鱼贯而行,知识在线上川流不息,得到书,是得到感悟,送走书,更送走祝福。书走了,我一直在这里……2010年10月在北京创业的徐大伟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领走一本心爱的图书,领书的唯一条件是书籍扉页上印着的一句简单承诺“公益赠书敬请传阅”。
徐大伟说,开办这个流动图书馆,就是因为他相信“读书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世界”。他愿意用一生为人们搭建起知识和智慧的桥梁。只要你看,我就赠送。你还爱看,我还赠送。
■铁打的图书馆
流水的书
徐大伟,北京徐大伟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他还有另一个称呼——民间流动图书馆馆长。与商业味道浓重的董事长相比徐大伟更看重这个带着书香的称呼,更喜欢人们叫他徐馆长。
民间流动图书馆——东城区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30号。11月15日,记者寻着国子监的红墙踏着书香走进图书馆时,恰巧碰到徐大伟,他正在和管理员、志愿者们一起将刚刚采购来的新书归类、盖章,然后再将要寄送的图书装袋、打包。整个小院很安静,只能听到翻书、包装的沙沙声。
图书馆分为图书室和阅览室两个部分,12平方米的图书室里全都是书架,一切都是那么简单而朴素。励志、历史、文学、少儿……3000余本图书静静地等待着寻觅者的到来。置身于这小小的图书室中,你只想静下心来挑一本书,或是坐下来静心看一本好书。
有人进来了,徐大伟很热情,赶忙过去招呼:“喜欢书吗?不忙,仔细看看,喜欢就送给您,不收钱,只要您签个名儿。不过有个要求,您在看完书后一定要把它流动起来,让更多的人阅读这本书。”看到这个一脸真诚而热情的小伙子,慕名而来的寻书人才理解了进门时,院墙上书写的“公益赠书敬请传阅”的含义。
徐大伟告诉记者:“每天都有新书,我们要保证这个图书室的书不少于3000本,每天借出多少,我们就要补上多少。每人每次可带走一本书,一个月限两本。”
■赠书“第一次行动”
是家里的千本藏书
谈起读书,徐大伟总是滔滔不绝。“我就是一个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但现在我看到,阅读的价值在中国被大大地低估了,看书不是翻书,它是需要把心沉进去,积累再积累的过程。”
徐大伟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市的农村,他的原专业是会计,和现在的营销策划完全不沾边。大学毕业后,他利用在亲戚家卖鱼的一年时间,读了50多本有关广告和营销方面的书,凭着这
50多本书的积累,他进城去一家广告公司面试。没想到,面对考官的发问,他对答如流,没有上过一天专业课的他丝毫没有让考官看出他是个行外人。这次面试很成功,他得到了第一份在广告公司做策划的工作。
打工两年后,徐大伟在大连成立了工作室,凭着源源不断的好点子,策划了几次有影响的活动。但徐大伟觉得应该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属于自己,任意挥洒自己的创意。2002年底,他怀揣458元钱来到北京。曾因交不起房租睡过西单广场、地下通道的他却从未放弃过读书,因为他深知读书能够改变命运。
现在,徐大伟已经有了自己的广告公司,每年固定的收入让他开始想回报社会。
2009年2月25日,在自己的博客“想法日报”上,徐大伟大胆地启动了好书寄赠公益项目。受赠者的条件很简单,就是在读大学生或刚毕业大学生,赠书的方式是每人限赠一本,只要写下姓名、邮编、联系电话即可。获赠图书的要求只有一个——收到书的同学,书看完之后,请将书转赠其他同学阅读,一个同学传给一个同学,手递手,心连心。
“网上赠书的‘第一桶金’都是我家里的私人藏书,有上千本。开始真的有点舍不得,但是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让大家加入阅读的行列,重新认识阅读的价值。我狠下心来将它们一本不留的全都赠了出去。”徐大伟记得,当时将第一批“好书寄赠”的100本图书名单在博客上登出后,不到一个月就全部寄赠一空。
■传递图书全凭自觉
相信每一个带走书的人
2010年10月,徐大伟不再满足于仅仅在网上给人们寄赠图书,他开办了全国第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实体店,让没有网络的农民工朋友、来到北京的打工仔也能走进来挑一本书,读一本书。
“410天了,33795本书赠出去了,如果他们能将书传递10次,就会有33万余人进行了阅读,你说我的图书馆是不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徐大伟说。
得到图书的人不往下传阅怎么监督?“我相信每一个带走书的人,如果我怀疑,这个图书馆就不会开起来。”为了随时提醒获赠图书的人把赠书进行传阅,除了在赠书时管理员的嘱咐,民间流动图书馆还会在每一本书上盖上章。翻开书架上的每一本图书,在扉页上都会看到一个红戳,上面有民间流动图书馆的馆名,以及“公益赠书敬请传阅”的核心理念。电话、网址也一应俱全。而且在书脊的空白处也会加印上图书馆的馆名。“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醒看过这本书的人,把它传递出去。”
徐大伟说,他希望图书馆能够成为一颗阅读传递的火种,现在希望的火苗已经开始在祖国各地燃起。
■领书人当起志愿者
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每一个获得赠书的都是我的图书管理员,我欣喜地看到他们从书中受益,他们正在家乡复制这个理念。”
在徐大伟赠书的人群中,湘潭大学在校大学生屈永扬成了徐大伟经常挂在嘴边的榜样。原来,经过徐大伟的介绍和赠送,屈永扬在读大学时,先后阅读了76本书,不仅慢慢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他还带动起宿舍的其他同学爱上了读书。
在贫困山区实习的广东教育学院毕业生温小青,在获赠图书后,不仅成为了民间流动图书馆的一位普通志愿者,他的一个提议还促成了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62个扎根在贫困山区小学里的希望书角。
温小青的家乡在粤西的山区,在实习期间,他深深体会到家乡孩子阅读的贫乏,无书可读让他心痛,孩子们狭窄的知识面更让他心痛。看到温小青的求助信,10月13日,在图书馆成立的第13天,徐大伟启动了“让每一个山区的孩子都爱上阅读”民间流动图书馆“希望书角计划”。“民间流动图书馆”每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寻找100所偏远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小学、中学,与其学校合作建设“希望书角”,“民间流动图书馆”将向这100所学校100个“希望书角”每校每角免费赠送100本好书。他们要改变山区里的孩子“没书可看,没钱买书,没有阅读习惯,没有改变机会”的现实。
如今,徐大伟已经在全国贫困山区建立了62个“希望书角”,小小的图书室里到处都是孩子们寄来的爱书、看书的照片。徐大伟常常会驻足于这些照片前,他说,人虽然在北京,但他的眼前都是孩子们看书时的笑脸,仿佛听到了领书人将书传递后轻声地嘱咐:“请看完后把它传给另一个爱书的人。”
“这是我最大的幸福。”在小小的图书室里,徐大伟享受着这份它将为之一生而坚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