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为一种习惯,这才叫“学习”
(2011-04-03 12:42:21)
标签:
大连宋体图书馆中央广播电台《京华时报》徐大伟杂谈 |
刚才我妈说:今天周日你就躺一上午好好歇歇吧。我说:我有事呢,怎么躺啊。
我妈说:先放一放那些事,也不差一上午。
你知道我依然是要写这篇文章。
我依然是差这一上午。
不写明了,很多人就会继续不明。
很多人都不知道学习其实就是一种习惯,不是今天想起来学点,明天忘了就算了。
这个世界到处是心思不放在正事上的人。
每当我坐地铁、坐火车、坐飞机看到周边的人不是在闲聊、嗑瓜子、打扑克,就是在睡觉、发呆的时候,我就心如刀割,我这是身处在一个什么无所事事的环境里,我怎么能帮到这些同胞,让他们知不足知学习,怎样才能打动他们,让他们拥有学习的习惯?
显然,中国是一个人口的大国,却是一个学习的小国。
而我就是中国人。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同胞的“学习大业”做点事情。
眼看着路上的“镜子族”越来越多,我多么想对他们大声喊一嗓子:弟弟妹妹们,少看镜子,多看窗外。
眼看着麻将桌、酒桌的上呼三喝四的成年人越聚越多,我多么想上去把他们的桌子掀翻,可你知道我没有这个权利,我有的就是尽量做好自己,做出榜样,影响他们,一天不行,就一辈子。
亲爱的同胞们,人人都看不见你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有的人是在上班,有的人是在“上板”,死板教条毫无生气,有的人是在“上扮”,装着上班。
而我只能说说自己。尽管很多地方不堪回首。但我还是要说,不说不足以代表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更不能体现我的愿望:从大伟走向伟大。
我出生在山东省海阳市的一个离大海不到三里路的渔村里,我是大海的儿子,因为有了大海这个亲人,我一辈子都不会那么狭隘那么小气,小学三年级之前我成绩一直不好,到三年级年末考试,全班十个人,我考了第十名,我妈很生气,我爸很气愤,我自己也觉得这太难以忍受了,所以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不是考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初中不用说了,成绩不错,高中是在海阳四中就读的,我们这所学校以严师出高徒闻名,出了很多优秀学子,至今我北大清华都有四中校友,但是我没有考上好学校,我考的是一所二流的专科学校,学的是会计电算化专业,虽然后来又在北京上学,有了第二学历,本科,但你知道,我不是广告学的科班出身,很多年轻人给我写信,问我他们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却不知道该从事什么行业,我就告诉他们:你应该从事的行业是“热爱业”。
大学毕业,我去大连一个亲戚家当鱼贩子一年,每天早晨三点起床穿上大衣走进零下二十多度的冷库里搬鱼装车,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每日如此,整整一年,我吃的苦,我妈不知道,我爸想不到,我不能说,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信,有的苦只能一个人受,受过了,就是福,到今天我的双手依然经常大面积脱皮,我的嗓门依然比很多的人都大,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因为我当初是一个卖鱼人。
就是在那样一个不可能有大块时间学习不可能有学习氛围的地方,我却从来没有浪费一分钟的工作间隙时间,鱼贩们来拉鱼,会经常看到我穿着脏破的大衣一个人坐在台阶上埋头看书,他们经常跟我开玩笑,他们也总是不明白,一个冷库的小伙计怎么天天还在看书,并且看的书还不是小说不是绯闻。
至今我都能想起他们的那些眼神,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是否安好,只知道也许他们现在成了大老板,但他们一定没有我对这个世界对广大人民更有价值,因为他们只是“金钱人”不是“精神人”,而这个世界现在最缺的不是钱,而是精神。一种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学习成长的精神。
卖了一年鱼,看了一年关于营销品牌的书。若有所悟。
我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敢闯敢冲。
我什么都不怕,只要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就敢去闯,因为在我心里始终徘徊着这样一句话:有什么,不都是人吗,那么多的人都成功了,我为什么就不成,若让我做,我一定做得比他们好,我天生就是一个跟他们不同的人,他们拒绝我有什么可怕,只要我不拒绝自己,我就要可劲折腾,把我的所有想法都折腾出来,失败也是成功。
所以,我就放弃了卖鱼,只身进城,租房子找工作,因为学习成为了我的习惯,白天去跑人才市场找工作,晚上泡一碗面,坐在八个人的小房间里拼命看书,不管旁边同样来大连打工的小伙子们怎么喝酒聊天,也不参与中年人们的性话题,穷人在一起总聊钱,男人在一起总聊性,我不想成为穷男人,所以我选择了不合群不合拍,尽管他们都在心里讨厌我,但我知道我是从农村来的,我家很穷,没有人会给我一分钱,我再找不到工作,就只能当乞丐,所以,我只能拼命学,拼命让自己的态度好一点,让自己纯朴一点,让自己能吃苦一点,让自己可信可靠一点,让自己让老板喜欢。
老天不负有心人。半个月之内我就找到了一份工作。接下来在大连的四年生活,好好坏坏,好没有太好,坏也没有太坏,大连城的所有大一点的书店,所有图书馆,我都很熟悉,因为我总是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来买书,买的书看完了,就去图书馆看,那时候我遇到一个老板,她看到我如此如饥似渴拼了命地疯狂看书,就跟我说,她年轻的时候也这样,人生就应该有一个阶段玩命看书才行。
听了她的话,我一直在想,我能不能不光在年轻时代玩命看书,在中年在老年时期也玩命看书呢,我有什么呢,我有了书不就什么都会有了吗?
今天看来我那时的想法是正确的,到今天,我有了一点成绩,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有了一点钱,回头想想,我不就是一个学会计的人吗,我怎么做了策划做了广告,我不就是靠看书吗?哪里有人教我,书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吗?
心大心高的我,总觉得我这样的人才,在大连就浪费了,所以就很自大地自作主张来到了北京。
到了北京,找了一份工作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赶上了“非典”,公司解算,我下岗。住在京西的一间平房里,任房东老太太大声敲门不敢开门,没有钱付房租,接下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赊过帐,吃过垃圾,睡过西单,逃过票,身无分文过,卖过手机,进过当铺,被相处四年的女友抛弃,没有钱坐车从国贸走到公主坟,一个月没有洗澡过,牙疼无比却没有钱买药过,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着周边的一切感觉什么都与自己没有关系了,想过难道我会就这样死了吗?
但就是如此艰难,我还是会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上卷缩在冰冷的被窝里拼命看书,尽管看书的间隙总能想到我残酷的现实,一会我上哪里找钱买吃的,一会还要厚着脸皮去跟小卖部的大哥赊方便面吗,还要看小卖部中人们的异样的眼神吗?是不是还要走一个小时的路去当铺里问问这个牛皮书包能不能当几十块钱?
想过这一切,我还是看书,尽管我的身体很饥渴,但我一天也没有让我的精神我的灵魂饥俄过。
我到底是挺住了。挨过了四个月,我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公司老板说明天你可以来上班的时候,我第一句话就是:张总,我现在身无分文,你能不能借我500块钱,等发工资了还你?
他很惊讶,但很快就缓和了下来说:你是山东人,山东人帮过我,我相信你们山东人,我借给你500元,就是你明天不来了,我也不后悔。
我泪流满面。第二天早早就到了公司。一干就是两年零三个月。
因为,我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学习,我救了自己。
所以,我把学习看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知道学习看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学习看书也应该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学习看书就是成功的捷径,也是成本最低的成长之路,我却天天不明白,同胞们个个都看上去聪明伶俐,为什么就不明白看书学习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能让你工资翻翻,让你有魅力,让你气质佳,让你有人挖,有人追,有人爱,让你官运亨通四面进宝,让你充实幸福感觉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呢?
所以,我从2009年2月25日就开始在我的博客上成立了“民间流动图书馆”,免费向大学生赠送好书,号召青年学子们“读书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世界”,引起了广大学生、老师、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去年,国庆节我又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30号正式建立了第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实体店,这也是国内首家纯公益全免费面向国内外读者赠送好书的图书馆,开门至今,已经向社会各界读者赠送好书11395本,在全国十八个省市的边远贫困小学里建立“希望书角”34个,在六个省市建立“书香社区”13个,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前国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欣然为“民间流动图书馆”题写了馆名,新华网、人民网、中华网、中国青年网、中央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音乐广播、《京华时报》、《北京晨报》、《青年周刊》、《劳动午报》、《北京社区报》、《江淮晨报》、新浪网、凤凰网、网易、腾讯网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公益事迹。
很多人都问我办这家“民间流动图书馆”的目的是什么?
我经常跟图书馆的同事们说,我们图书馆一定要做到:纯粹、纯一、纯真、纯朴,我们不能让公益变公害,更不能给图书馆设门槛,无论是孩子还是老者,你不用管他是不是能看懂这本书,只要他想要这本书,你们就要快快乐乐地给他们,让他们看完再传给下一位读者,不要觉得他们来全是拿最好最新的书,我们开这个图书馆干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同胞们受此影响早日爱上读书,改变命运,改变人生,从而推动中国,改变世界吗?
全国13亿人,我们能赠多少本书呢?我们赠的不仅仅是书,我们赠的更是一个“人人读书、人人传书、人人赠书、人人爱书”的伟大理念,进而为促进全民读书,全民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天天不知道学什么?
天地万物,天下男女,哪个不值得你去研究你去学习呢?
我天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你却天天需要消磨时间。
习惯不改,本性难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