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空间有限的星球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寻求更优质的生活。
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其实都错了。不知道物质的空间是有限的,精神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却是无限的。
一个“精神中国”迟迟不能来到。而在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早晨,我似乎看到了她要来了的一丝征兆。
一个正在停放电动车的女人大老远就朝一个也在停放自行车的女人打招呼,我看见这个正在停放自行车的女人朝在远处的那个女人笑,然后,转头整理自行车,但她的笑却不曾因为转过了头而停放,一直都在笑,原来,她的笑不仅是给她的,也是给自己的,原来,还有这种笑,简单,直接,发自内心的笑。原来,我看到了太多的笑,都是假笑,当面一笑,扭头就变脸。
原来“小王子”说得对: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
同一个早晨。在《想法日报》中,我也发现了一个网友“明歌”留下的“物质的不用心的问题”:“我自己也读了很多书,为什么感觉这些书上的知识都不是我的,临到用时,一个都忘记了,就好像是知道要怎样,可是却做不到,请问怎么才能把书上的内涵转化成我自己的?非常期待您的解答。我思考这个问题快进入误区了。麻烦您了。”
其实,《想法日报》中的留言和评论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灵感本”、“学习本”、“进步本”,另一篇文章中的另一个网友“狮子的心”的留言其实也算是回答明歌问题的答案,只是,他的留言其实是留给另一个对看书迷茫的年轻人康雷雷的,不过,没关系,答案是可以分享的:“康雷雷,俞敏洪在大学看800本书,他成功了;徐老师每天在看书,他成功了;李嘉城读书如命苦练英文,他成功了;大前研一大学才开始学英文,他成功了;袁岳每天写博客,吓死人了,他成功了;巴菲特经常看书阅报,他成功了。有一次我在深圳图书馆外面小亭子里看见万科王石,有点激动,想走前去,但还是没有过去。他正在低头看书。所以,道理不言自明,雷雷你掂量掂量。”
明歌,你也掂量掂量。你说你读了很多书,到底是多少呢?我想你读的书在我看来一定不太多,或者是质量不太好,因为,若读的书真的够多,质量够好,你的这个疑问就不会存在,也许,你会说:徐老师,真的,不骗你,我读的书不少质量也不差,可就是记不住,临用的时候一个都忘记了。我相信你。可我也要反问你:你是怎样读书的?又是跟常人一样,就是翻,就是凭脑子记点东西,可,明歌,你要知道,这个星球上“常人”已经太多了,你不能再做“常人”了,你要做“非常人”了。你也可以参考我的做法:我总说无论我到哪里,无论是哪个时间段,无论是干什么,我的身上一定要有“三件宝”,一个是书,一个是笔记本,一个就是笔,在书中看到什么值得记下来的文字和思想就赶紧写下来,想到什么创意,第一时间就要掏出本子记下来,一秒也不敢耽误,我知道“灵感”一直太忙,我一疏忽,一怠慢,她就无影无踪了,明歌,说来也许你不相信,记了密密麻麻思想和创意的本子我已经有50本了,不知道你又有几本呢?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风把他们一会儿吹到这儿,一会儿吹到那儿。他们没有根,活得很辛苦。
明歌,我不想在这种人中也看到你。你是要有根的。深深扎入大地,你才能枝叶茂盛,你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给众人成荫。
其实,有一句话一直很想跟大家分享,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不想,今天就是一个机会:其实,成功多简单,看书就行了。你再读一遍:“成功多简单,看书就行了”。中国有13多人,10亿因为不看书,没戏了,不能大成了,剩下的3亿多人,两个多亿人知道看书是有用的,可是却时不时在怀疑,我看书也不少,怎么没有用处呢,怎么不能改变自己呢,总是在困惑,总是在用脑子读书,却从未没有用过心,其实,这个世界是有心人的天下,你却从来不知道,浅尝辄止,左右摇摆,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灵,成了你的风格。
这样算来,真的有希望成功的人就剩下不到一亿人了,这不到一亿人中再出现一些临时半途而废的,坚持不下去的,结果就更不乐观了。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真话。人们总是想说而不敢说,想要而不敢要,想拒绝而不去拒绝,想放弃而不去放弃,想坚持而不去坚持,硬生生让自己不舒服。
而明歌。我希望你不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