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应该把“京剧”定为中国标志
(2008-12-26 10:53:03)
标签:
京剧新三字经《赤壁》国粹杨丹阳梅兰芳徐大伟杂谈 |
刚一上网。就看到两位商界英才袁岳和王永因为“熊猫作为中国标志”一事“吵”起来了,天冷,热闹热闹好。
还没顾上拜读两位的大作。就感觉一股股“缘分”如热锅里的饺子汩汩而上。
这是我与“京剧”的缘分。
在我博客访客一栏我发现了青年京剧演员杨丹阳的名字。难道,她是来“引题”的,她怎么知道我今天要写“京剧”的文章?是为缘分一。清晨的缘。
缘分二是上周日晚上好友邀请我去全国政协礼堂看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由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师生演出的根据高占祥著作《新三字经》排演的京剧《新三字经》。说老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京剧。现场的京剧才是京剧。电视里的不是。电影里的不是。广播里的也不是。
也是在这次我爱上了京剧。京剧真是美。美仑美奂。牵肠挂肚。这让一个整天沉浸在声色迷离、琐事酒肉中的我突然有了一种优雅和清溪的感觉,这感觉裹挟着我走出不安走出患得患失走出无力,走到耳濡目染,走到艳光四射,走到新生。我已不是我。京剧给我了光亮。“今朝尘净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在上台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的时候,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说了一段慷慨昂扬的话。49公岁的文老,白胡垂苒,声音激情:你们演得太好了,我相信京剧《新三字经》的成功演出必将带来京剧的复兴,京剧的怎么就不能复兴,京剧的复兴就要靠你们各位了。演员们纷纷上前拥抱文老。有的人眼含泪光。我知道老头儿又一次说出了他们的心声。接下来北京市副市长蔡赴朝同志说:首先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京剧《新三字经》的成功演出表示热烈地祝贺,也请文老放心,我们北京市政府一定会高度重视京剧事业的发展,坚决推动京剧的复兴。台上台下掌声一片。
蔡赴朝同志也是京剧《赤壁》的编剧,这几天此剧正在国家大剧院热烈上演,青年演员杨丹阳也参演了《赤壁》,听说累坏了。这不都是缘分吗?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有龙、有熊猫,我们还有国粹京剧。我看不妨考虑一下让京剧来作为中国的标志。
这让我想起电影《梅兰芳》的导演陈凯歌的一段话:其实京剧,往骨子里看,它是把中国很多的文化精粹熔铸于一炉的。不学戏你不知道,你一学就知道,天底最难的事情就是演京剧。京剧是时尚的艺术。要是京剧不时尚,怎么能让那么多的贵族都这么着迷呢?所以它一定是个时尚的事儿。当时“满城争唱叫天儿”,连最底层的拉洋车的回到家里头,告诉自己的糟糠之妻我回来了,也是一句“我本在城楼观山景”。所以,京剧曾经以独特的魅力深深地渗透到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的生活里。
可是。今天。我们都到一个只能谈京剧“复兴”的时刻。京剧的复兴。就让它从成为中国标志的这一刻开始吧。
龙、熊猫毕竟只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借助外力,什么事情都利用“它们”,我们都是有风骨的中国人,我们要靠自己,不靠龙,也不靠熊猫,因为它们最终还是无法代表我们博大坚韧的中国精神和伟大坚强的中国人民,代表不了我们想让它们代表的全部,索性,就让我们自己代表自己好了,让我们人的艺术国粹京剧代表我们吧,作为中国标志,代表优雅、高尚、文明、团结、勤劳、善良、刻苦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风华正茂和宏图大志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希望我们今天来谈让龙、熊猫,或是京剧来作为中国标志都不是应景之说。我不同意龙作为中国标志,更不同意熊猫作为中国标志。但是,国粹京剧作为中国标志。我投赞成票。
“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一代完人梅兰芳最后唱道。
那牡丹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