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课课例《角的初步认识》
(2011-12-08 12:56:3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十一五课题研究课例 |
课题研究课课例《角的初步认识》
海港区东港镇第一小学
一、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在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小学数学学科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根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不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采用新教法,引导学生采用新学法的探究活动过程。研究重点为教师创新使用教材,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究新教法,引领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法,探究适合新一代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新的学习方法。
本课题研究依据是新课程标准及课堂教学三要素之间的矛盾统一体关系。新课标提出了小学阶段新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师、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三种要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它决定了教师教学的目标、任务、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教法决定学法,学法反作用于教法,教法、学法的相互作用体现于课堂教学这一教学平台之上。形成小学数学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法,切实提高我校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经过几年的的不懈努力,我校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建构了新型的教学模式:我校课题组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逐步走向“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把创新点放在了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出发,创新的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思维猜想实验,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而验证结论、总结提高。最后教师创造性设计练习,使练习有层次,有梯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2.
3.
4.
二、
1、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发现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实践提出对教材的修改、补充建议。分不同学段探究教师新的教法、学生新的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爱学、乐学,最终摸索出新形势下小学阶段符合不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的教学新模式。
2、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如何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对教材内容提出内容补充和修改建议;探索数学教学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教学目标要求下,如何通过处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关系来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建构小学数学不同学段、不同形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例研究课实现的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本课课题研究具体内容:
1、使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学习方法。
本课课题研究目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展开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什么是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确定学生学习活动方向
1、触摸游戏:猜一猜(利用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问题情境)
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放在盒子里,盒子上挖一个洞。教师晃一晃盒子,发出声音。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谁藏在盒子里吗?”指定一名学生把手伸进盒子里摸一摸。“试一试不说出它的名字,给同学们一点提示使同学们很快的说出它是谁。”“为什么它叫‘三角板(尺)’?”“我们的身边有‘角’吗?”(引出活动2)。
2、找角
点名说一说在哪里找到了角?(师生交流)
和小伙伴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角。(生生互动)
二、循序渐进开展探究“角”的系列教学活动。
(一)角的初探(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模型)
1、认识角(教师创新提问方式,多次运用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肯定学生的创新性回答,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为角画象:“请同学们选择你身边的任意一个角,轻轻的摸一摸仔细的体会,在说一说有什么的感受?”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定学生说一说。(使学生体会到角的顶端尖尖的,边平平的)
为角搬家:“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可爱的角搬到我们的图纸上呀?怎么做呢?”(进一步的体会角的特征)
为角穿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为图纸上的角穿上漂亮的衣服,试着用彩色笔图一图吧。”展示学生的作品,选出涂色范围正确的给与肯定和鼓励。“我们的角都已经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你能试着正确地指出它吗?”(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指出角)
2、判断角
断一断: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先由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回答。(使学生熟练的判断角。)
数一数: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数角,数一数每个图形中共有几个角。先由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回答。(使学生发现图形中隐含的角,能够在图形中正确的判断角。)
论一论:观察在五角星上可以找到几个角。先独立观察再集体讨论。(使学生发现与三角板上的角不同的角即“钝角”,发现图形中凹陷的角。提出创新性问题引导学生的产生新思维方式,有些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3、制作角
“同学们看了这么多的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呀?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用拉、折、剪、拼、画等不同方法制作角。分组合作,不要争抢材料,合理运用得到的材料制作角,比一比哪一组做法最多最巧妙。”同学们举起制作的角展示一下,教师对同学们的做法给予鼓励,典型作品予以个别评价(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开拓思路,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体会角的大小由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4、画角
探讨画“角”方法。
“同学们想不想把自己想到的角画出来?”“想一想角有什么组成?猜一猜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先让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在讨论一下那种画法最合理。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形成成顺口溜“把角画好并不难,位置找好画顶点,直尺帮忙画两边,顶点出发两条线,一段弧线连两边,美丽的角儿马上见。”(通过猜一猜,试一试,论一论,画一画,比一比,总结提高的一系列过程,探究画角的方法。)
(二)角的再探(学生通过认识角-判断角-制作角-画角初步建立角的模型。在此的基础上,对角进行的更深入探究——解释应用。)
1、比较角
(1)、“有两个角吵起来了,他们都觉得自己大,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出示课件学生先猜一猜在讨论验证办法。然后观看课件演示,最后总结比较角的方法。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形成成顺口溜“两角要想比大小,顶点重合最重要,一边对齐在比较,另边再内角就小”(初步渗透角的比较方法。)
(2)、“同学们,你们手中有许多角,你想不想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动手比较一下吧!”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较角的方法。分组讨论每组任选两个角进行比较,讨论比较方法。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会比较角。)
2、帮角找朋友
“同学们,你们能帮这些角找朋友吗?把你认为是一类的角放在一起”将教师提供的角进行分类,并说说理由。两人一组合作交流对角进行分类,集体汇报。(初步渗透锐角、直角、钝角为今后学习打基础。)
三、拓展提高(创造性的安排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习题,促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并灵活使用,使知识得以升华为技能。——拓展提高)
玩转“角”
(1)观察教师提供的图像,数一数每个图中各有几个角。独立观察,集体交流汇报。(巩固判断角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思考,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独立观察,集体交流汇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再一次提高。)
(3)课下用角画画。课下独立完成,下节课展示评比。(巩固画角方法,感受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紧密地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流程清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充分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
本节课由学生猜物开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在画角和比较角两个环节,加入了顺口溜,形式活泼,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理解。介绍制作角的成果时,创造性地应用检测方法,不是平白的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而是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做的角的优点。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创造性地安排探究活动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在整节课中教师没有任何知识的灌输,而是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个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不仅仅获取了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获得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必胜的信心。如:认识角的特征,每一个学生都通过亲身体会知道了角有两条直直的边和一个尖尖的顶点。在轻松活泼的“为角搬家”活动中和生动有趣的“为角穿衣”活动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探究活动,即获得了知识也得到了快乐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
3、创造性地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充分考虑到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数学素质较差的学生得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数学素质一般的学生不但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外还在如:洞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数学能力上有所发展。数学素质较高的学生除了以上的发展外,在探究未知知识和创新能力也要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整堂课设计安排上就具有一定的梯度,认识角、判断角、画角为第一梯度,比较角、帮角找朋友为第二梯度,玩转角为第三梯度。在每一个活动安排上也注重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如:做角就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会做—巧做—创新汇报。
4、创造性地评价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根源,在课堂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明确鼓励,正面的引导,不是简单的评价“你真棒”,而是明确地指出哪里好,哪里需要修正。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对学生提出五角星有15角时,我对他进行肯定,并激励他对感兴趣的只是继续探寻。
5、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
在制作角活动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创造性地使用所给材料,使用了折、剪、拼、拉、摆等多种方法,甚至有学生想到了用影子。在汇报自己制作的角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所做角的优点,促进了学生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数学表达。在问题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教师的简短的提示立刻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后的用角画画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创造力的舞台。
本节课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略显不足,如果把玩转角中的数角变成在原有角的基础上加一条线会变成几个角,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会更有帮助。另外单凭一节课的时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课前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生活实际中去研究去创新,这样在课堂上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创新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会有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