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1-12-08 11:32: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十一五课题研究论文 |
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七中学
我校的教育科研始于“九五”,多年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关键,而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自1997年我校就参加了全国重点课题218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十五”、“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省、市、区级课题71项,有 249人参与研究。校长王建国先后主持研究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中层以上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比率为86.7%;课题研究范围涉及:德育、教学、体育、心理、教师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参与课题研究的中青年教师占研究人数的87.7%。十年来,获教育部成果奖22项,省级44项,市级65项。我校现拥有特级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3名,市区级骨干教师22名,其中参与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占 73 %,一位老师这样风趣的说:我们是沾了教科研的光。
一、教育科研带出了一支精干的德育队伍
“秩序中求活力,活动中扬个性”的德育目标启发了我校德育副校长刘俊义,经过反复思考,他产生了以示范班创建为载体,调动各班积极参与到争先创优的活动之中,给德育工作注入活力的想法。于是申报了教育部“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基地校子课题《特色示范班创建与文明行为示范生评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截止到2008年6月,该课题顺利结题。近三年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示范班创建的方法、措施、程序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我校的德育管理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尤其是培养锻造了一支精干的德育队伍。
该课题下又有17个子课题,每项子课题由一位班主任或德育干事主持,每项子课题都有3—5位老师参加。董翠萍老师从自我管理示范班创建的角度开展研究。在实践中她实施班委会成员竞选制,班徽、班歌、班规民主制,班级活动“岗位认领”制,班会、夕会主持人招标制,家长会学生汇报制,各项示范班创建项目小组负责制,定期自评互评制等为学生搭建各种自我锻炼的平台。2008年在她去上海学习及后来她有病修养期间,全体同学一致要求不需配备临时班主任,由自己管理班级事物。他们自己组织班会并荣获学校二等奖;自己主持家长会,让家长们全面了解了班级工作,家长们非常感动。
示范班创建的研究与实践,锻炼了学生,解放了老师,同时也转变了班主任的教育观念,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抓手。曾一度认为“创建示范班有什么用,考上高中比什么都重要”的年轻班主任刘静,在遗憾中送走一届因未参加示范班创建而士气低落的毕业班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之后她积极采用创建各种示范班的载体,一年转变了后接的差班,两年这位老师在市里组织的班主任素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教育科研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我校努力创造使教师成为名师进而成为教育家的环境,鼓励教师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工作方法体系。坚持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努力使教师形成学科气质和教学风格。
朱健老师带领全组9位教师围绕课题《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积极开展研究。他们以课堂为阵地,从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做起,营造民主氛围;他们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动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让学生小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他们曾因为在讲《动物的食性》时,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还是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而一度陷入沉默,他们也曾因为放开了手脚让学生大胆探究而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而苦闷。一次次课例研讨,一次次同课异构,有时争论的面红耳赤,他们在一次次艰难的蜕变中悄然进步,研究使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相信学生,把舞台还给学生,学生的创新火花才会被点燃。短短的三年,他们成功了,生物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表现而焕发了活力,9位老师获得区级优质课 32节,市级 6节,省级 3 节,主持人朱健获国家级优秀课例一等奖,获得“新理念、新课堂” 国家级优质课二等奖,今年1月,她的20分钟微型课《动物的行为类型》又获河北省一等奖。她从一位普通老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并兼任海港区生物初二年级中心备课组组长。
我校特级教师高景江带领体育组从“九五”期间到现在已经承担过国家、教育部、市级课题8项。十几年间,该课题组从体育课评价、学生评价、体育家庭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实践、研究,改进了体育教学,涵养了体育教师的素质,高景江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教案二十余篇,其他教师有多节成果课、多篇论文在市、省获奖。
三、教育科研促使学校形成独特的教师文化
我校实施文化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经过十年的努力,2007年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教风:洁静精微,学思辨行;教师培养目标:在适应中求发展,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相结合,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立志做公众知识分子,成为名师。为了引导教师走专业化之路,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我校申报并立项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文化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该项课题由王建国校长主持,为搞好研究,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与学校工作相融合,为发展教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开展沙龙 论坛活动 让教师在相互研讨中共同进步
为改变以往讲座、示教式为主的教师培训形式,我校开展了教师沙龙、论坛活动。活动主题在每年的工作要点中确定,中心发言人、自由发言人多数由一线教师承担。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途经的研究”、“绿色课堂大家谈”、“如何实施德育备课”、“减轻中等生学习负担策略研究”等10次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对学校重点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智力支持,确实起到了锻炼教师能力、展示教师才华、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每次的主题都是新的,没有任何参照,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教师们首先要学习有关知识,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不仅要把自己的发言材料准备好,还得准备自由发言人随时的提问、答辩。每次的活动既是老师们学习、研讨的过程,也是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过程。周凯老师为了准备“绿色教学论坛”活动的中心发言,他曾经四异其稿:从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到研究复习策略,从如何夯实基础知识到中考时政的复习方法,梳理了整个教学思路,也整理了自我。王连敏老师刚调入我校5年,性格内敛的她曾两次在论坛中做中心发言,她说:“在七中让我感觉到我是受信任的,受重视的”。沙龙论坛活动促进了老师的提高,李冰老师“课堂教学生成性”、“培养教师学科气质”论坛中心发言材料分别被发表在省级刊物《学苑教育》和《教育实践与研究》上,刘淑惠的发言稿获得省级论文一等奖,杨清华等5位老师的发言稿分别发表在市、区教育期刊上。
2、成立枫竹读书讨论会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理论水平欠缺,于2008年4月,成立了教师枫竹读书讨论会。全校共有120人报名参加,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求一年读两本书,一本人文经典,一本教育专著。活动形式:聘请专家讲座、全体会员以论坛形式进行学习交流、分会活动以沙龙形式进行研讨。我们围绕《论语》、《老子》、加拿大教育专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开展9次交流研讨活动。这学年我们正在学习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和胡军的《哲学是什么》。教师读书讨论会还建有自己的博客,供老师随时交流学习感受。为调动全体教师读书学习积极性,学校投资建立教师读书室,整合阅览室,并不断购进新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制定读书计划,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抽出一节课时间到读书室学习,平时根据自己时间安排自学,教师们在读书室品香茗、喝咖啡,读自己喜爱的书,真是人生之大乐事。现在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习惯。《活法》一书刚刚购进不到半个月,有的老师已经读完并开始在闲暇时讨论了。
3、举办绿色教学节 让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历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2007年我校提出绿色课堂的理念,追求最具生命力的教学,实现精彩、有吸引力、高效益、高质量的课堂教学;2008年又提出绿色教学的主张,学校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7年 5月至2009年10月,我校举办一次绿色课堂研讨课,两次绿色教学节,所有学科173人次上公开课,27位教师做论坛中心发言,活动集听课、评课、论坛、专家指导于一体。2008年10月的首届绿色教学节,向全市开放,共接待外校领导、教师600余人听课。期间有一节课确实失败了,事后这位老师在反思中写道:“现在既然已经结结实实摔倒,那就老老实实在原地爬起来,只要精神不倒,就可以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用我们校长的话说:我们不怕失败,重要的是达到让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让每位教师得到历练的目的。今年教学节将在四月和十月分两次进行。
4、建立成长档案手册 让教师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教师成长档案手册》是我校基于创建教师评价载体而设计,该手册一学年一本,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个人成长计划、校内外的学习与交流、教育随笔反思、自我评价、个人成长工作总结等。其中随笔反思是最重要的内容。关于反思我校有这样的理念:好教师不仅能上出成功课、教出高分数,更要有反思能力,反思一堂课的得失,不断改进,使课上得更好。刘淑惠老师已经有20年的教龄,她几乎每天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工作所思所得,工作再忙也坚持一周一篇,她说:写的过程就是自己反思提升的过程,经常反思让我的教育思路更清晰,同时反思也是对自身的修炼、心灵的洗礼。
5、建立奖励机制 让教师在享受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中发展
2008年为有效推动工作,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学校建立教职工奖励机制,设教育特色、教学特色、教育新秀、教育指导、教育科研等十项奖励,以表彰奖励在各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并为获奖部分教师召开个人研讨会,老教师杨丽娟由衷的感慨:这不仅仅是对30位教师的奖励,也是对所有七中教师的奖励。现在我校正在评选十位学生、家长最喜爱的教师,准备重点宣传和奖励。今年我校将分四批组织教学节公开课第一名的教师、优秀班主任及各年级相关教师到上海、江苏等教育先进地区学习,现在第一批教师已经返回。老师们普遍感到能够外出学习是对教师自我价值实现最大的肯定和最大的福利,在七中工作我们觉得很幸福。
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教育科研的引领,促使教师不断在学习、实践、反思、研讨中成长和进步,形成了七中特有的教师文化。近些年中我校平均每年有7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区级论文、优质课和其他奖励。
四、存在不足和今后设想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校教师增强了科研意识,出现了一批热衷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分子,但我们觉得教师的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课题研究的深度、广度还需加强。瞩望“十二五”,我校还将进一步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引导教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善精神境界,借助科研打造名师队伍,促进学校发展。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教育科研,教育终将会收获灿烂的春天。我们自知做的不是最好,但我们有信心,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