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汉朝: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十三经注疏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 年12月 【开 本】 大16开
|
“十三经”的价值和影响巨大,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整理工作难度非常大。新整理本的出版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
<
武英殿本十三經註疏 | |
出版/刻印: | 廣東書局 |
出版年: | 清同治十年 |
出版年(公元): | 1871 |
版本: | 重刊本 |
冊數: | 一百二十册 |
裝訂: | 線裝 |
四庫分類: | 經部 - 總類 |
附註: | 是書據清乾隆四年 (1739) 武英殿本重刻,扉頁題:“武英殿本十三經註疏,同治十年廣東書局重刊,菊坡精舍藏板”,版心上端亦題:“乾隆四年校刊,同治十年重刊”。《中國叢書綜錄》將其誤錄爲阮元輯《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本。 |
索書號: | PL2461.M2 |
藏館: | 新亞, 崇基 |
資料來源: | 中國古籍目錄 |
十三经注疏附考证
清高宗敕纂
清乾隆十二年武英殿刻本(论语注疏系配本)
一百一十六册二十函
《十三经注疏》是儒家十三部经典的经文及注与疏的总汇。它们分别是:
《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疏。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疏。
注解释原文,疏和正义既解释原文,又解释注文。注与疏之间,还间有唐陆德明的《音义》。南宋以前,经与注疏各别单行,宋光宗绍熙(1190-1194)以后,刻版印刷渐盛,始有经与注疏的合刻本。宋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宋十行本重刻;明万历中有国子监本,据闽本重刻;明崇祯中有汲古阁毛氏本,据国子监本重刻。各种刻本前后相承,相差无几。清乾隆时,旧刻经版日渐漫漶,便命词臣重加校正;经文误字及传注笺疏不准确者,则互相参校以求其是,各为考证,附于卷后。书前有乾隆《御制重刻十三经序》,不是乾隆自己挥毫,而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邦彦代为书写,这是古籍中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