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天宝古村: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

分类: 人文景观游 |
天宝古村位于江西宜丰县天宝乡,距县城23公里,为天宝乡辛会村、辛联村所在地,两村合称天宝古村。
天宝古村具有1800余年的历史。《江西通志》《瑞州府志》《明一统志》及《新昌县志》载,自三国东吴(220)至唐代在此四设县治达250年之久,故称“古宜丰治”。据记载,天宝的名字始于唐代,取“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
天宝古村原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门,十三第宅,48条巷,48口井,四周设内外八景,曾以“东西南北门,前后两条街,48条巷,48口井,四周竹城墙,四季马蹄香”而饮誉江南,古有“小南京”的美誉。现在走进天宝古村,还能看到纵横交错7公里的古石板路,古巷43条,古井36眼。漫步古巷中,随处可见拴马桩、木雕、石雕、古民居等古迹。据统计,村内现保存有明清房屋141栋,完好程度达90%,还有20多座500年以上历史的古祠堂,23个古门楼。
天宝村呈现出自然的船形地貌,东南有2500余米的环村而过的护城河,西有藤江河,北面有1490余米长的古城墙遗址。村内有46棵围径2米以上的古树,还有9座古桥,点缀在护城河之上,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
天宝古村的村民,大多是姓刘,自称是“墨庄刘氏”。而“墨庄”又叫宝书楼,是“墨庄刘氏”心中的“太阳神庙”。据刘氏的家谱和族谱以及《宋史》《宜丰县志》,刘式是解开“墨庄”之谜的关键人物。
北宋至道三年(997),负责北宋朝财政统计工作的磨勘司长官刘式因刚正不阿,遭致盐铁使李维清的诬陷,被新皇帝宋真宗罢免。时值49岁的刘式在悲愤中死于京城。
刘式死后,身在新喻(今樟树市黄土岗镇)的妻子陈氏对儿子们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身后只留下书籍数千卷,这就叫‘墨庄’。希望你们都在墨庄中安心耕读,学有所成,继承光大祖先的事业。”于是,刘式的儿子们刻苦攻读,终遂母愿。北宋赵庄历年间,朝廷不但为刘式昭雪还加封了户部尚书。由于陈氏的做法得到北宋王朝的认可,陈氏被封为“墨庄夫人”。“墨庄刘氏”一举成名。
后来岳飞率岳家军数度转战古宜丰,大败金兵将领补颜铁木尔、马进,在天宝救济灾民时,或感叹岳母与“墨庄夫人”有太多相似之处,于是在正门留下“墨庄”二字。
谱牒显示,“墨庄刘氏”不是普通的家族,他们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高祖六年正月,楚王刘交设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从此这个家族就世居彭城,设彭城郡,立彭城堂。西晋末年的五胡之乱,让彭城陷于兵荒马乱之中。刘交的第18代孙刘遐出任安城(今安福县)太守任职期满后,便在安福县山庄乡笪桥村刘家港定居下来,形成了以安成为堂号的“笪桥刘氏”。唐朝末年,“笪桥刘氏”的后裔刘逵又从安福迁居新喻(现属樟树),形成“新喻刘氏”。刘式便是刘逵的孙子。
新喻“墨庄刘氏”原本在樟树市,但宋光宗元年(1190),刘式的后人刘椿到古宜丰县附近任大姑岭巡检司,偶见天宝地貌独特,呈船型,便定居于此,日久天长形成了天宝“墨庄刘氏”一族。自刘椿始建屋场,天宝“墨庄刘氏”在此繁衍生息800余年。
天宝“墨庄刘氏”有一副祖传的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而“十代书香绵世泽,九传仕宦振家声”则是他们的家族理想。因此,天宝古村自古文风兴盛。据记载,天宝村曾出过10名进士、76名举人和解元、11名武举人、139名诸贡、178名恩赐顶戴。
至今古村里留存皇家赐匾25块,还完好保存着一所建于1919年的现代职业学校——培根职业学校的旧址。该校由“墨庄刘氏”中最早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刘化成所创办,是专门培养农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在全省也是独此一家。培根职业学校创办初年,聘请了当地名宿、留日学者刘天衢(刘师舜之父)担任校长,刘己达(1938年曾任赣州行署专员)任教务主任。“培养自食关吾分,根荒由来自尔成”——校门口的这副对联,反映了学校为农业培育专门人才的目标,亦可视作其校训。
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天宝古村至今留有较多的附属文物,如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林则徐亲书所赠的“副魁匾”,以及县正堂砖、古陶瓷、古代生活用具,还有出土的商代铜饶、春秋钮钟、战国剑等珍贵文物。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天宝古村内还留下了许多墙头革命标语。
天宝古村凭其魅力,先后被授予“江西第一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魅力名村”、“中国独具特色名村”等称号,2010年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小城镇展区展览。
前一篇:祝家村:临川传统文化下的古村落
后一篇:临川舒家村:青砖黛瓦 红石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