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中氤氲千年的景德镇东埠村

分类: 人文景观游 |
“
东埠,在宋代时叫鸿潭,距离瑶里古镇约7千米,距景德镇市约45千米,北靠高岭,下临从东向西南而流的东河,东埠就是东河边的码头之意。东河发源于瑶里高际山,流经高岭山下的东埠村,最后汇人昌江,是古时候浮梁东部地区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2003年被评为首批“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东埠古街上码头还是《闪闪的红星》《把一切献给党》《话说长江》等电影的拍摄现场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
东埠古街,是瓷土运输造就的古街,是古时候启运高岭土的大码头和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是古代浮梁县四大古街之一(其余三个是湘湖街、勒功街和三龙街)。东埠占街东西走向,中间以青石板和麻石砌成的三米宽的街面,明清时街面已经长达一千米,街道的青石板上至今有一条深深的凹痕——独轮车运送高岭土留下的车辙。两边的建筑鳞次栉比,东街集中了客栈、酒坊、茶馆和米、布、药等几十家店铺,这些店铺一般为两层结构,一楼为店铺,临街的一面是活动的木排门,可装可卸,后门临河的房屋则是吊脚楼或木楼建筑,间间相连。西街除了店铺外,还集中了大户人家的住宅。建筑为徽派格局,有商字型的大门、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等。古街转弯处的房屋墙体上还嵌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
古商铺
街上的接夫亭,又名“碑亭”。原亭始建于明朝,后被毁。现亭于1990年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前重建。整座亭子古朴庄重,秀气典雅,亭中有一石碑,正面
刻着“高岭”两个大字,笔法苍劲,气势雄浑,为中国著名书法家何海霞先生所书。背面刻有高岭遗址保护区介绍。
接夫亭
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店铺的柜台都砌的很高,当地人称“水码头”,之所以砌的高,主要是在古代方便骑马、坐轿(山区两人肩抬的轿子)的人选购店铺
内的货物。现在东河上筑丫拦水坝,船开不动了,东埠人也就不苒开店了,只留下这些店铺古貌依旧,默默地排列在这里。
东埠古街东西两头原先各有一个码头,现在东头的码头依然保存完整。当年大量的高岭土、瑶里釉石和窑柴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景德镇,船从景德镇返回时将盐、布、百货等带到东埠转售。
古街
东埠大桥全长113米,建于1980年,为仿明代式7孔石拱桥,是迄今为止江西省最长的仿古石桥。大桥全部用人工打凿的石块砌成,两侧是汉白玉栏杆,栏杆中间镶嵌着142块青石,上面画着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形态逼真。站在大桥上远眺,只见秀丽的东河从东埠村旁静静流过,河两岸屋舍载重,炊烟袅袅,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乡村画景。
东埠大桥
值得一提的是,东埠古街的东头耸立着一块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浮梁县署所立的禁令牌,上面刻着《东埠街码头瓷土装运告示》,据碑义所载,
竖立此碑与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个鲜明案例有关。清朝乾隆年间,高岭土的采运达到了顶峰,当时东埠码头人船过往甚密。有家船户王某为阻止婺源县
的船户陈某在此装运高岭土,以固独霸髙岭土运输贸易,经常蓄意闹事。后来陈某将王某告到了浮梁县衙那里,县官查明此事后,就命人在此处立碑刻文,告诚不论本地或外地的所有船户,不得欺行霸市,排挤其他船户,挠乱市场经济秩序,如有违令者,立即披枷带锁,罚站河边示众。正因为有严明的法令约束,东埠古街的贸易才得以蓬勃发展,并且在明清两代直至解放前的近400年时间里,一度成为景德镇东部地区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高岭古道
东埠村有烩豆腐皮、五彩豆腐、水豆腐、辣油水豆腐等小吃,有幸还可以观赏到舞龙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