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散文《土元仓的味道》作者:三木,图:三木

(2022-09-12 10:12:45)
标签:

粮食

储藏

技术

原创散文《土元仓的味道》作者:三木,图:三木
散文《土元仓的味道》

2013年8月,国内最权威粮食行业大报——《粮油市场报》副刊,刊登了一组土元仓照片,我仔细一瞧,竟然是我的摄影作品,但署名却是邻省的一名媒体人,为此我特意留存了该报,并一直保存至今。

说起土元仓,能立即勾起我久远的记忆。土元仓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东北、华北、西北等地粮食部门的重要储粮设施,其结构非常简易且坚固耐用,当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大力推广。因为土元仓的主体以粘泥、草把子、木椽子、草苫子等材料构建而成,只适合旱地丘陵地区,绝对不适合南方的潮湿气候。其建造规格没有统一标准,储粮大库多选择240吨仓型,而偏远地区则选择60——100吨仓型不等。干透了的土元仓即可储存各种粮食,也可装粮食副产品。可以说,土元仓的推广和使用,充分体现了粮食人的聪明才智和时代特征。

我的家与土元仓有着不解之缘。父亲是个老粮食人,也是土元仓建造师。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上小学时,父亲被县粮食局抽调到土元仓建设指导小组,经常穿梭于各个粮库进行现场指导。父亲神秘地说:“抓土元仓绝对是个技术活,来不得半点差错,抓快了容易倒塌,建歪了不能使用。别小看一把泥一捆草,它可是要靠手力、眼力、巧劲、毅力来完成的”。我为了验证父亲的说法,我曾在暑假期间,特意到离我家最近的粮库去参观。果然,抓土元仓真得不是一件容易事。工人首先用几何方法在建仓点位画出圆圈,用石头和水泥砌出高0.8米平台。平台中间预留出1米宽的通风道,通风道中间预留出漏粮口。平台上面用水泥盖板棚好通风道,用砂浆抹平。在平台周围备好粘土、谷草,粘土要提前和好,谷草用水泡软,平台周围立起脚手架,准备工作完毕,抓土元仓便开始了。谷草醮上粘泥按着平台的圆度一层一层往上抓,厚度一般控制在0.3米,一直抓到预定的高度,接近预定高度前要预留一个入粮口,等墙体完全干燥后便进行棚盖作业了。棚盖结构是伞型的,椽子下头搭在墙体,椽子上头拃在提前焊好的钢结构圆盘上,骨架支好后,用术秸捆把子自下而上一圈圈往上铺,而后用穰秸泥拍匀,上面均匀铺上苫子,苫子上压几道钢筋圈,仓壁外面抹上黄泥(当时备战的需要),仓内壁抹上白灰,土元仓就算建成了。当年,每个粮库所建土元仓个数不等,但都连成一片,远远望去酷似一盘开始对弈的跳棋。

父亲建造的土元仓质量最棒,直到父亲在职病逝,仍承担着装粮任务。我到粮食部门工作后,对全县土元仓进行过统计,全县大小元仓共432个,能装粮4万吨,可以说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的30年间,土元仓是“备战、备荒”的主力军。

随着粮食产量和储粮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储粮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元仓渐渐被淘汰,但有些粮库有意保留着部分土元仓,屈指算来,这些土元仓的使用寿命已经高达60年。

每逢前往留着土元仓的粮库,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用手抚摸一下它们粗糙的身躯,聆听一下它们疲惫的呼吸,嗅一下粮食前辈们汗水浇灌的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