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漫记(二七三)张鹏
(2022-12-17 08:44:10)
4994.自由,尤其是心灵的自由,还是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里。选择好书阅读,仰望云天,晒晒太阳,锻炼身体,静心思考,动笔写作,这些小自由,局促一室之内,还是可以拥抱的。关键是,真正实现自由旅行了,你真正能抵达的美好之境,仍然极其有限。一言以蔽之,对于分分秒秒渴望自由的灵魂而言,他掌握和拥有的自由,还是很可观的,他的每一根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
4995.冬月十二,天朗气清,阳光通透明澈。继续居家,足不出户,读写自遣。上午读《吴宓日记》,午后未立即小憩,坐于床头,艳阳透窗入,曝之甚适,读《北京文学地图》之卢沟桥、妙峰山、香山、陶然亭、景山、圆明园诸节,身处泰山南坳,何妨神游京华,领略文人笔下的北京光景?未去北京,已两年半矣,甚念之。午后二时,释卷掩被酣眠,至晡时而起,饮茶,浏览时事,关注最新动态。忆及1997早春,彼时正值元宵前后,我在泗水的中册镇中心中学,也在关注时事,那时,我除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之外,并无其他媒体了解天下大事。那几天,我常去一位贾姓同事家看电视。二十五年之后,凭手机观天下,科技发展快矣。只是略感青春远去之惆怅,年轻时代,已是许久以前了。晚饭后,于电梯连廊之北窗东望,十二之月已升至半天,黄昏的天际,橘黄色的余晖甚美。晚七时,认真收看新闻联播。九时多,因角度原因,阳台上仅见木星,北窗仅见火星。但可想见,晴朗的夜空,明月繁星,一定甚美。渴望尽早恢复每晚户外尽情饱览星空的日子。
4996.冬月十三,公历12月6日,天气晴冷,阳光灿烂,仍旧足不出户,蜗居小宅。幸好可以倚北窗以游目骋怀,纵览泰山群峦逶迤。全天断续浏览《北京文学地图》。上午十时,收看央视直播,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追悼大会,举国哀悼一代伟人。边看边回忆1997年2月25日那天,今天举国哀悼的伟人那时正向邓公致悼词。转眼之间,人事代谢,往来古今,二十五年倏然而去。感叹时光如箭,更感叹人生易老,壮志难酬。人生一世,如何成就英名,如何建功立业,如何才能力避碌碌无为,这是个沉重的话题。十一时左右,结束哀悼。午后小憩,浏览工作通知,表格翩然而至,耐心填写。黄昏,五时一刻,北窗见十三之月金黄色,已升至半空,痴观片刻。宇宙苍茫,天地洪荒,今日友人发我一个小视频,乃由火星远观地球,地球仅是宇宙中一粒草芥,一颗尘埃矣。而我们每天的生活,却如填写的表格一样具体。我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或者说,上帝对我的思考无暇发笑。又上阳台,又见木星,又记随感,今夕何夕?痴情仰望,落笔成文,慰藉沧桑的心。
4997.大雪节气,算是雪与大地定了婚,具体哪天结婚,还得另看日子。节气并非板上钉钉一样确凿,但在整体氛围上,基本契合。假如有一年,大雪节气的北方人民都热得穿上短裤短裙,那么,二十四节气就彻底失效了。二十四节气最灵验的区域,在发明它的先民们居住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甲午日三登屋后小山兼寄张兄
余晖伴我三重登,屋后荒山亦峻嶒。
大雪节气今又到,何时素裹逸飞兴。
欣然而和,感佩厚谊。
山不在高有仙灵,邻丘而居聆松风。
荒寒振衣思千仞,天马驰骋碧霄行。
4999.冬月十四。大雪节气,泰安天气晴和,温度亦稍高于前数日。上午居家读《吴宓日记》,午后解除为期七天的居家隔离,下楼扔掉垃圾若干袋,赴邮局领稿酬数百元,在路边购石榴五斤,价四元每市斤,新鲜好吃。去菜店买鸡蛋、萝卜、豆芽、萝卜、梨、苹果,去药店买连花清瘟颗粒二盒。买花生油一桶,大米、面粉各十斤。返,午休至四时,续读《吴宓日记》。黄昏,金黄的十四之月已升半空,余目拙,十四之月已感圆满。饭后,六时四十分下楼,游步于西湖公园,夜空薄云,不掩星月之美。木星南天,火星距圆月二竿远,五车二可见,西天之织女星亦可观。无风,湖波平静,月影清晰。未入西园,南折,过天平湖大桥,东折,缘湖行,赏月,甚快。近十日未户外畅游,今夜行走近两小时半,复获月夜远足之乐,归家,已九时多。大雪无雪,月光皎洁,湖滨踏歌,人生几何?
5000.行文至此,悲欣交加。毕竟,开始于2018年3月1日的编号为1的随笔,绵延至今已达5000余则,日积月累,体量渐趋庞大。这五千余则,在我自幼开始的自觉写作积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这是我庞杂的随笔、日记、短札中相对完整的一部分,也曾公开发表于“济南头条”过,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应该说,上天并未辜负我的坚执与苦心。略感遗憾的是,这些文字写作的岁月中,我的生存状态和事业发展,并未辉煌发达,与自己的企望相去甚远。数字具有编码的功能,也具有吞噬的无情,你钟情于数字,也恐惧乃至沦陷于数字。无数个白昼与深夜,我用手指划过手机屏幕,文字无中生有,如涓涓细流,潺潺湲湲。爱我者,每日捧读;轻蔑者,不屑一顾。其间屡有亲友劝阻,我依然我行我素。写作,或者无法让人显达富贵,但至少实现了自我的思想意志。我在尘世永恒的兴趣,就是写作。
4995.冬月十二,天朗气清,阳光通透明澈。继续居家,足不出户,读写自遣。上午读《吴宓日记》,午后未立即小憩,坐于床头,艳阳透窗入,曝之甚适,读《北京文学地图》之卢沟桥、妙峰山、香山、陶然亭、景山、圆明园诸节,身处泰山南坳,何妨神游京华,领略文人笔下的北京光景?未去北京,已两年半矣,甚念之。午后二时,释卷掩被酣眠,至晡时而起,饮茶,浏览时事,关注最新动态。忆及1997早春,彼时正值元宵前后,我在泗水的中册镇中心中学,也在关注时事,那时,我除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之外,并无其他媒体了解天下大事。那几天,我常去一位贾姓同事家看电视。二十五年之后,凭手机观天下,科技发展快矣。只是略感青春远去之惆怅,年轻时代,已是许久以前了。晚饭后,于电梯连廊之北窗东望,十二之月已升至半天,黄昏的天际,橘黄色的余晖甚美。晚七时,认真收看新闻联播。九时多,因角度原因,阳台上仅见木星,北窗仅见火星。但可想见,晴朗的夜空,明月繁星,一定甚美。渴望尽早恢复每晚户外尽情饱览星空的日子。
4996.冬月十三,公历12月6日,天气晴冷,阳光灿烂,仍旧足不出户,蜗居小宅。幸好可以倚北窗以游目骋怀,纵览泰山群峦逶迤。全天断续浏览《北京文学地图》。上午十时,收看央视直播,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追悼大会,举国哀悼一代伟人。边看边回忆1997年2月25日那天,今天举国哀悼的伟人那时正向邓公致悼词。转眼之间,人事代谢,往来古今,二十五年倏然而去。感叹时光如箭,更感叹人生易老,壮志难酬。人生一世,如何成就英名,如何建功立业,如何才能力避碌碌无为,这是个沉重的话题。十一时左右,结束哀悼。午后小憩,浏览工作通知,表格翩然而至,耐心填写。黄昏,五时一刻,北窗见十三之月金黄色,已升至半空,痴观片刻。宇宙苍茫,天地洪荒,今日友人发我一个小视频,乃由火星远观地球,地球仅是宇宙中一粒草芥,一颗尘埃矣。而我们每天的生活,却如填写的表格一样具体。我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或者说,上帝对我的思考无暇发笑。又上阳台,又见木星,又记随感,今夕何夕?痴情仰望,落笔成文,慰藉沧桑的心。
4997.大雪节气,算是雪与大地定了婚,具体哪天结婚,还得另看日子。节气并非板上钉钉一样确凿,但在整体氛围上,基本契合。假如有一年,大雪节气的北方人民都热得穿上短裤短裙,那么,二十四节气就彻底失效了。二十四节气最灵验的区域,在发明它的先民们居住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4998.挚友S君赠诗
甲午日三登屋后小山兼寄张兄
余晖伴我三重登,屋后荒山亦峻嶒。
大雪节气今又到,何时素裹逸飞兴。
欣然而和,感佩厚谊。
山不在高有仙灵,邻丘而居聆松风。
荒寒振衣思千仞,天马驰骋碧霄行。
4999.冬月十四。大雪节气,泰安天气晴和,温度亦稍高于前数日。上午居家读《吴宓日记》,午后解除为期七天的居家隔离,下楼扔掉垃圾若干袋,赴邮局领稿酬数百元,在路边购石榴五斤,价四元每市斤,新鲜好吃。去菜店买鸡蛋、萝卜、豆芽、萝卜、梨、苹果,去药店买连花清瘟颗粒二盒。买花生油一桶,大米、面粉各十斤。返,午休至四时,续读《吴宓日记》。黄昏,金黄的十四之月已升半空,余目拙,十四之月已感圆满。饭后,六时四十分下楼,游步于西湖公园,夜空薄云,不掩星月之美。木星南天,火星距圆月二竿远,五车二可见,西天之织女星亦可观。无风,湖波平静,月影清晰。未入西园,南折,过天平湖大桥,东折,缘湖行,赏月,甚快。近十日未户外畅游,今夜行走近两小时半,复获月夜远足之乐,归家,已九时多。大雪无雪,月光皎洁,湖滨踏歌,人生几何?
5000.行文至此,悲欣交加。毕竟,开始于2018年3月1日的编号为1的随笔,绵延至今已达5000余则,日积月累,体量渐趋庞大。这五千余则,在我自幼开始的自觉写作积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这是我庞杂的随笔、日记、短札中相对完整的一部分,也曾公开发表于“济南头条”过,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应该说,上天并未辜负我的坚执与苦心。略感遗憾的是,这些文字写作的岁月中,我的生存状态和事业发展,并未辉煌发达,与自己的企望相去甚远。数字具有编码的功能,也具有吞噬的无情,你钟情于数字,也恐惧乃至沦陷于数字。无数个白昼与深夜,我用手指划过手机屏幕,文字无中生有,如涓涓细流,潺潺湲湲。爱我者,每日捧读;轻蔑者,不屑一顾。其间屡有亲友劝阻,我依然我行我素。写作,或者无法让人显达富贵,但至少实现了自我的思想意志。我在尘世永恒的兴趣,就是写作。
前一篇:浮生漫记(二七二)张鹏
后一篇:浮生漫记(二七四)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