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子女的成长和受教育状况对于我们的家庭幸福有重要影响。早在2005年1月,我有幸参与北京团市委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虹”计划康复训练营活动,系统开展了针对网瘾青少年的脱瘾康复训练。通过与网瘾青少年的近距离接触,以及与家长们的深度访谈,所有参与研究的项目组成员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网瘾实际上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失当的一个外在表象。长时间以来,家长和老师习惯了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的价值,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但若学习成绩差,孩子其他各方面的特长就可能被斥之为“不务正业”。这种“唯学习成绩是举”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习成绩差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现实生活中很少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好脸色”,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无所不能。那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期待与赞扬声中可能会一路考上重点大学,但大学里的价值评价标准并非是“唯学习成绩是举”,何况大学里人才济济,他们很难继续保持出类拔萃的优越感,落寞无助的心理驱动着一些“优秀”的孩子到网络中重寻自我价值感,这些孩子是“沾网”后可能快速成瘾的易感人群。因为亲眼目睹了网瘾青少年的痴迷与疯狂,以及家长们困惑与悲伤的眼神,所以我对商老师在《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第一章中所提及的“似是而非的成功”深表赞同。
家长和老师期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的心理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可能会换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即便是教育专家也不可能置孩子的前程于不顾。但抓成绩要讲究策略,要有智慧。2006年,我因工作调动举家迁往杭州,我的儿子转学到杭州的一所初中,班主任是一位“作风强悍”的老师,工作态度很认真,但班级里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她,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怕她,因为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如果达不到要求就批评。有一次,我问儿子,老师对哪些同学批评比较少?儿子回答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说,那你就要用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赢得老师对你的尊重。儿子说,班级第一名的同学也挨批评,只是次数少点而已。由此我猜测可能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于是就与老师电话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几番沟通后,我意识到,这位班主任老师根本没有改变自己工作方法的意愿。后来,家长委员会与学校交涉后,学校更换了班主任。新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很受孩子们喜欢,班级气氛也迅速由压抑沉闷转为活泼奋进,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也得以大幅度提高。我们常说,教育要讲究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商老师在该书第四章中明确指出,“多给褒扬不能贬低,严格要求适当惩罚”是培养好孩子的正确方法,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才有可能培养孩子“勤奋、正直、求是、创新、自尊、自信、宽容和负责”的优良品质。具备了上述品质,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异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自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及推广工作以来,我常反思父母在自己性格中留下的种种烙印,以及这些烙印对我现在生活的影响。能够从山村里走出来,现在在大学里教书做科研,父母勤奋坚忍的性格对我影响至深,但同时,传统家教的强制与专横,也时常侵扰我现在对待学生、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只有坦承教育中的缺憾并执著于完善,才是为人师、为人父(母)的态度。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每次家庭教育讲座之后,都会有家长围拢过来交流彼此的心得体验,但同时也令人感到担忧的是,仍然有许多家长和老师把持着自以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放,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许多家长无视孩子对父母依恋的渴求,贪图个人享乐或者借口事业为重,对孩子放任不管。种种负面现象提醒我们家庭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提醒我们家长要重视养育科学、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
有幸读到商老师的这本书,他结合自己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层次分明地向我们展现了成功家教的理念和历程。我很荣幸能成为商老师著作的第一批读者,也愿意将该著作推荐给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共同分享商老师的成功经验。
刘泽文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2009年12月28日于杭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