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过北京卧佛寺植物园樱桃沟的人,想必对上面照片中的石刻并不陌生。
欧阳中石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家,他的笔迹会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但是,能正确读出这些文字,并知其含义的人少之又少。不超过百分之十,甚至更少。不信则试着读一下,是竖着念呢还是横着念?您肯定是那十分之一。不要看后面的答案,下面两种念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1、竖着念:亿三年纪,远子裔遗。
2、横着念:亿年远裔,三纪子遗。
其实,上述两种读法都是错的。不要气馁,如果您不是植物学家,或考古学家,读不正确是很正常的。有人甚至读作“三亿年……”呢。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亿年远裔,三纪孑遗”。它指的是樱桃沟树龄达40年的水杉。看看下面的文字,您就明白个大概其了。
名词解释:
第三纪:地质年代中“新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6500万年至260万年,分为老第三纪、新第三纪。
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7000万年,是显生宙的较长一个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约6550万年前,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含恐龙)。其持续时间有争议,有的说在数年至数千年间,有的说持续时间很长,达数百万年。
孑遗:本意残存者、遗民。孑遗物种亦称古特有种或“残遗种”。是指过去分布比较广泛,而现在仅存在于某些局限地区的古老动植物种。
“水杉”就是孑遗植物之一。它是在化石中被发现并命名的,若干年后才发现它的活体存在。所以水杉又有“活化石”之称。
1941年日本古生物学家三木茂博士根据植物化石,定名了水杉属。研究证明: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全部绝迹。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从晚白垩至上新世的地层中均发现过水杉的化石。一直以来,植物学家认为水杉在地球上已经绝迹,只有化石存在。
以下是水杉的发现和命名过程摘录:
1943年,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王战(1911-2000)由战时的陪都重庆赴湖北当时的省会恩施接洽有关去神农架考察事宜;路过四川省万县(即今重庆所辖的万州)时从万县高农校杨龙兴(1913-1999)处得知磨刀溪(现称谋道,隶属湖北省利川市)有“神树”存在;于是王战等改变原计划水路而走陆路赴恩施,第三天到达磨刀溪并找到此树,并于7月21日正式采得标本(王战118号)。回到重庆后,王战认为是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并存放于标本室(王战
1948,林讯,4/5:5-6,下同)。
1945年夏,位于重庆的中央大学森林学系技术员吴中伦(1913-1995)去中央林业实验所鉴定标本;王战给吴中伦一份标本(王战118号)和两个球果;吴中伦转交中央大学森林学系郑万钧教授(1904-1983)鉴定。郑万钧当即认为不是水松,而是新类群。之后郑万钧访问了王战所在的中央林业实验所,与所长韩安(韩竹坪,1886-1961)一同研究王战的标本(118号),并给与暂定名Chieniodendronsinense
(王战
1948)。事后中央大学干铎教授(1903-1961)告诉郑万钧,他曾于1941年见过水杉,并采过标本,可惜未能保存鉴定(耿宽厚,薛纪如,1948年9月11日南京《中央日报》;张燕1981,郑万钧谈水杉(记录稿),原件现存《植物杂志》编辑部)。
1946年2月20日,郑万钧派研究生薛纪如(1921-1999)从重庆乘船到万县,再从万县步行到达磨刀溪,首次采集水杉标本(薛纪如5号,雄花枝及球果,模式)。
4月中旬,郑万钧将这一新的裸子植物标本“两个花枝和一个叶枝”寄给在北平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教授(1894-1968)征求意见。随后郑万钧也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主任Dr.
Elmer Drew Merrill(1876-1956)。
4月20日胡先骕告诉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Merrill发现新的落叶性的裸子植物;又4月22日告诉爱尔兰友人拟用Pingiagrandis
命名这一新的裸子植物。
4月22日至5月9日之间,胡先骕在助手傅书遐的协助下将郑万钧寄来的水杉标本鉴定为三木茂发表的化石Metasequoia。
5月9日,胡先骕告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生物系主任Dr. Ralph
WorksChaney(1890-1971)发现了现代生存的水杉Metasequoia,并拟用Metasequoiasinica命名。
5月14日,胡先骕又告知Chaney有关现代水杉发现的文章已经寄给《中国地质学会志》,并寄给他该文的手稿。此时,胡先骕手中的有叶的标本应是王战118号,因为薛纪如的首次采集时间是二月份没有叶子,而第二次采集发生在这以后。
5月18日,《中国地质学会志》收到胡先骕的文章,并于当年12月发表。这是活化石水杉发现的首篇报道。
……
1948年5月15日,胡先骕和郑万钧的“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一文发表。这是水杉新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的正式描述。至此,水杉这一古老植物从化石中复活了。
北京植物园樱桃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良好小气候满足了水杉生长所必须的条件。1972年植物园技术人员从湖北利川引进种子,播种后1975年定植于樱桃沟,树龄已整40年。
看了上面的描述,对中石先生书法石刻的大气磅礴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加载中,请稍候......